人工智能会带来人类就业危机抑或只是“狼来了”?
2018中国(深圳)IT领袖峰会举行的“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高端对话上,产业链各环节的代表聚首把脉人工智能突破之道与未来场景。现场嘉宾思想碰撞,普遍认为人工智能将解放生产力创造新价值,而不是让人类失业,反而会创造出新职业、新岗位。
人工智能将创造新职业
这场高端对话由数字中国联合会常务理事丁健主持,金蝶集团董事会主席兼CEO徐少春、达闼科技创始人兼CEO黄晓庆、北京旷视科技联合创始人唐文斌、海尔家电产业集团首席技术官赵峰共同论道。针对“人工智能会不会取代人类”这一点热议话题,嘉宾们普遍认为无需担心。
人工智能取代的是重复性强、机械操作特点的岗位,但同时会创造出许多新岗位。徐少春表示,人工智能确实会让一些职业消失,但会出现需要去训练、监管、优化人工智能的新职业、新岗位;同时,与人沟通的岗位变得更为重要,会增加就业机会。因为人工智能发展需要人类不断训练,不断主动搜集数据去升级。
黄晓庆分析,人工智能是一种方法论,是一种技术,其价值在于深入各个行业的应用。“人工智能时代,如果人类生产力不断提高,我们可以工作3天,休息4天,其它时间让机器人干活就得了。”
人工智能关键是学习能力
“在现实中,人类距离强人工智能、通用人工智能还有很长距离。”丁健指出,人工智能共有三层,包括基础层面、技术层面和应用层面。未来5—10年,人工智能最需要从基础层面突破的是什么?
“人类是有常识的,但是机器没有常识,现在的深度学习技术不支持非常重要的概念——常识。”黄晓庆说,这是需要重点突破的,比如说Alpha Go(阿尔法狗)赢了世界所有围棋冠军,但是它并不知道自己是在下围棋。
如何用AI做AI?唐文斌分析,这背后隐藏着人工智能发展的前瞻思考,目前能做到的技术研究,以及暂时做不到但必须突破边界的技术创新。目前小数据学习、新的神经网络方式、对抗学习、Hinton胶囊网络结构等新探索层出不穷,就是因为人工智能还处于拓荒阶段。“我相信强人工智能最终是可以被实现的,强人工智能可以模拟出人脑的行为,届时很可能是通过量子计算。”
赵峰认为,人工智能的突破会有两个方向:算法的提升和突破,比如分布式计算的能力升级,能够很快地试错、算法迭代;另一个是底层系统设计和软件升级,把各种各样分散的研究、数据等整合在同一平台,才能使得人工智能越训练越强。
人工智能不是万能钥匙
人工智能是大热风口,各行各业都在上马人工智能,企业在发展人工智能时最容易犯下哪些错误?徐少春表示,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让人眼花缭乱,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要“随风起舞”,而是应该专注各自的核心业务,从人工智能如何为核心业务、服务能力带来提升的角度去研究、参与市场热潮。
人工智能不应该被视为“万能钥匙”,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工具。唐文斌强调,应用人工智能,如果发现具体技术不好用就应该果断换一个。传统行业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比较难的是数据化,人工智能向实体经济推进的过程中首先得要把起点数字化,完整准确地数字化才能进行人工智能分析,后续的指导和解决方案才有意义。
“智能制造有很多环节,人工智能可以赋能。”赵峰认为,人工智能起作用需要把工业大数据挖掘出来,形成各种各样的智能设备服务基础,比如设备何时需要检修、升级程序乃至衍生的客户管理等,都需要人工智能帮助企业不断学习、推理和决策。
编辑 林捷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