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在奔小康的路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作一个又一个梦想,绽放出一系列振奋人心的故事。
上世纪80年代初,那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年代,许多人的梦想就在改革开放的春天里启航。本文讲的是,东莞市石龙镇一名女企业家滚打摸爬数十年,从最初几万块钱一台机器到现如今最贵300万元一台设备,从刚开始生产纯手工压制弹簧到现在发展成生产航空领域产品的故事。
与丈夫一起创业,最初工厂不到10个人
深圳特区报记者获悉,当时还在二轻企业的农机厂当学徒的乔绿菱,拿着按件算钱的微薄工资过活。打工的日子里,乔绿菱刻苦钻研技术,放弃休息时间,主动拜师学艺,把厂里各种技艺都学了个精通。因工作踏实,又善于钻研,乔绿菱逐渐感到她的天地不仅于此。“当连生活都不能保障时,人就会不顾一切思变。”她明白,这样勉强维持温饱也不是办法,一定要为自己寻求出路,于是带着学到的手艺跳槽到了当时由香港人开设的工厂,虽说那样不能让她暴富起来,但起码解决了她燃眉之急的温饱问题。
当时能进入到条件不错的工厂,已经是许多同龄人所羡慕的事情,但不甘平庸的乔绿菱还是觉得,这不是她想要的,打工始终是打工,她要把命运紧紧地攥在自己的手里。她的丈夫原在主要生产弹簧的镇办企业工作,在1982年,她和丈夫决定加入创业的大军,开启自己的梦想之旅。说干就干,他们在东莞市石龙镇林屋村租了一个大概100平方米的平房就开干,所有事情都靠夫妻俩亲力亲为。“最初工厂不到10个人。生产的是纯手工压制的弹簧,每个环节都是人手完成。那时候不论刮风下雨,我们送货、买材料都是两口子用手推车运输,要是货不多就骑着自行车,几十、近百斤的货也是放到自行车后面送到客户手上。那时日子虽然很苦,但这种苦是甘甜的,带着希望的。”说起自己的心血,东莞市精航科技有限公司创业之初的艰辛,乔绿菱眼中总闪着幸福和希望的泪光。
功夫不负有心人,全手工干了4、5年后,他们的事业逐渐有了起色。“1987年,我们攒到了一点钱,并没有马上用光,而是把钱再投入到工厂升级改造中。我们购置了第一部机器,正式进入机械化生产的阶段。那时机器不便宜,一台要7、8万。我们舍不得买汽车代步,最后决定把钱全部都砸回买机器上。”想起当初倔强的自己,乔绿菱非常感谢那份年轻气盛时的执着。
不到20年光景,数控机器已换到第四代
那时候的他们,常常为了解前沿技术、选购先进机器,跑到河南省洛阳市。“1992年,我们已进入数控时代,我们购买了东莞本土企业中的第一台进口数控弹簧机器,随着技术力量提高,生意也越做越大,我们就把附近的厂房租了下来,工厂从原本的100多平方米发展到了1000多平方米。不到20年光景,如今我们的数控机器已经换到第四代了。我们现在的设备4、50万元一台,最贵的达300多万元。1997年左右,我们迎来了关键的时期,当时石龙镇政府支持振兴本土民营企业,提出给地方帮助我们发展,还能进行分期付款,让企业家们都回石龙发展。”乔绿菱对此特别感慨,“那时真的碰到很多贵人,真的非常感谢政府和帮助过我们的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乔绿菱不仅对每一位员工关怀备至,还关爱员工家人,并积极回馈社会。她说:“因为自己也是工人出身,员工们能陪我一起奋斗,是我们之间的缘分,当他们有需要的时候,我愿意努力帮助他们。”因为厂址在黄家山村,她对此地满怀感恩。从2000年开始,乔绿菱让员工每个月买礼品送给村中的5个贫困户,有时也会带上丈夫和孩子一起到贫困户家中慰问。她想借此让丈夫、孩子,以及每一位员工都明白:幸福不是必然的,我们要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这个社会做贡献。
生产飞机LED灯弹簧、飞机轮毂等零配件
“我们新厂建成后一开始主要生产的是与玩具、火机、首饰、电开关、风扇、电话等有关的弹簧,慢慢就增加了许多新产品,如相机、汽车、医疗方面的弹簧,到现在发展成生产关于航空领域的产品,有飞机上LED灯的弹簧、飞机轮毂、飞机对讲机,还有机场运输配件等的零配件。起初,业务都是和国内的公司、工厂合作,后来发展快了,技术能力强了以后便转战国外。”在2000年前后,为均衡业务发展,乔绿菱带着产品开始进军欧美市场。她说:“企业每年春节放完假的返岗率都是100%。2020年受疫情影响,订单量虽然有所下滑,但我们没有裁减一名员工。不管何时,我们都要保持初心,前进道路上永不言败,接下来继续进军国际领域,发展朝阳行业。”
随着现代社会发展,在时代的浪潮中有那么一批人的身影已经不能再被忽视。她们跨越性别的沟壑,踏平世俗的偏见,同生活较量,在小康征途中乘风破浪。女企业家们巾帼不让须眉,用自身的力量为本土制造业增砖添瓦,也以其独特的魅力深深影响着社会。
编辑 陈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