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市城管局发布了2月份深圳市街道环境卫生指数排行榜,按照新的2018年测评方案,还首次发布了2018年的首份进步指数。排行榜显示,南山区沙河街道夺得双第一,既是全市第一名,进步指数也是第一名。总体而言,各街道间环境卫生得分差距逐渐缩小,“你追我赶”势头继续保持,前10名现新面孔,但不足的是,垃圾收集点现场考察得分“创新低”。
竞争激烈:
前10名多数都是新“面孔”
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测评结果显示,2月份,虽有春节假期,新的测评方案标准也更高、尺度更严了,但深圳市环境卫生指数总得分仍有进步,为85.14分,进步指数为0.29%。其中现场考察指数得分为87.65分,占总分的60%;居民满意度指数得分为81.36分,占总分的40%,较1月份的得分80.19分进步1.46%,可见各级城管部门持续推进打造“全国最干净城市”工作,全市环境品质提升成果得到越来越多市民的认可和“点赞”。
从具体排名情况来看,各街道环境卫生指数得分排名第1名的是沙河街道(南山),第2名是新安街道(宝安)、福永街道(宝安)和沙头街道(福田)并列,第5名是民治街道(龙华)。
前10名中,原特区外街道和原特区内街道各占5席;前20名中,原特区外街道则占11席,说明原特区外街道比原特区内的街道进步更快,进步更大。
此外,此次前10名中,首次出现了3个街道并列第2名的情况,同时,上榜的新安街道、沙头街道、玉塘办事处、南头街道、招商街道等是前10名上的新鲜“面孔”。环境卫生指数测评开展以来,形成了你追我赶,不进则退的局面,各街道竞争激烈。并且暂时落后不可怕,只要真抓实干,就能实现超车。不少基础薄弱、排名靠后的街道通过持续发力,戮力整治环境卫生“脏乱差”现象,进步显著。所以,指数末位成绩不断提升,街道间的得分差距逐渐缩小。
各街道环境卫生进步指数得分排名第1名的是沙河街道(南山),第2名是民治街道(龙华),第3名是沙头街道(福田),第4名是南湾街道(龙岗),第5名是东湖街道(罗湖)和南湖街道(罗湖)。
短板凸显:
垃圾收集点得分“创新低”
2018年指数测评提高了现场考察标准,特别是针对垃圾收集点,增加了测评点数量,且早、中、晚分时段进行全覆盖测评。从全市各类场所现场考察指数得分率来看,进一步凸显短板和不足,2月份垃圾收集点得分率仅为62.18%,创下新低,且远低于其他项目。该负责人表示,这一得分情况,从客观上反映出垃圾收集点的管理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够精细,存在管理盲区,尤其是夜间的垃圾清运作业管理不到位。
此外,现场考察场所中,集贸市场、社区、公共厕所等仍排名靠后,依然是环境卫生的“老大难”,尤其是原特区内街道辖区的集贸市场整治力度小,得分率更低。下一步要在精细化上面下一番绣花苦功,久久为功,在软硬件上全面补齐短板,才能实现新的跨越提升。
真抓实干:
整改提升有推进措施有力度
2月份指数测评中,大批基层街道以市容环境提升为工作重心,街道一把手党工委书记高度重视,带头深入开展行走活动,出真招、实招,压实工作责任,创新工作机制,使得下去环境卫生实现大提升,大跨越。
沙河街道召开市容环境问题党工委扩大会议,通报制度和社区网格化管理长效机制。每月对13个社区市容环境管理工作进行考核排名,紧扣“净”、“畅”、“齐”三字,明确责任,凝聚社区、股份合作公司、作业服务公司三方面的管理合力,对标考核标准,强力抓好短板弱项,促市容环境稳步提升。
新安街道要求街道班子成员每周行走包挂点社区两次以上,持续推进环境综合整治;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事权下放社区,每年划拨1500万用于社区城管专项工作,将城管、执法、网格员等工作的外勤人员下沉社区,形成1+22+N的网格式工作格局,并每月对22个社区实行量化考评,以评促管,压实工作责任。
沙头街道则是深化“行走沙头”长效机制,街道党工委书记亲自挂帅,各挂点领导每周至少利用2个半天时间,深入挂点社区以上率下开展环境卫生整治行动;严格落实城管执法动态勤务模式和市容环境动态巡查管控机制,实现全天候、常态化的巡查机制;重拳出击,通过“大兵团作战”、“逐个击破”的方式,对城中村、老旧工业区、农贸市场、公厕等薄弱环节采取持续高压整治,解决长期积压的市容环境问题;
玉塘办事处主要负责人逢会必提环境卫生问题,逢会必听环境卫生汇报、逢会必安排部署环境卫生工作,变被动为主动,决心做好环卫工作,打好环卫攻坚战。领导班子坚持“行走玉塘”不停歇,形成边“行走”边“整治”边“回头看”的常态化制度;依托“一个中心”“两个门户”“八大子系统”组成的“智慧环卫系统”平台加强环卫管理各个部门之间的业务合作和对环卫外包企业的管理,初步形成玉塘智能化环卫格局;在原“门前三包”的基础上创新工作机制,推行“门前五包”责任制(包卫生、包秩序、包立面、包绿化、包文明);实施“准、细、精、严”精细化管理,促环卫质量全面提升。
全面持续:
指数排名方可稳定进步
在每个月的测评指数排行榜上,总有一些街道的排名忽上忽下,跳跃性很大,不仅市民有疑惑,有的街道也不理解,难道一个街道的环境卫生差别这么大吗?测评结果又是否权威?
市城管局解释,通过与参加测评的第三方专业机构的工作人员沟通,以及市城管局环卫部门的现场行走共同感受到,同一个街道内,存在区域发展和管理两方面都不平衡的现象,有时候仅仅是一路之隔,环境卫生差别就很大,一些短板问题没有及时整改。而测评的抽样是随机的,抽检的地方不一样,得分自然有差别。
而在具体的工作中,有的街道对环境卫生的管控是持续的、全覆盖的,且制定了长效的监管机制;而有的街道则是重点抓一部分,有的是一阵阵抓,有的只抓中心区的环境卫生,背街小巷的问题看不见。因此,只要将重心切实放在环境卫生提升工作上,坚持一把手抓,多部门、全覆盖管控,加强执法、考核等务实举措,属地管理和行业管理齐抓共管,方可将环境品质提升这项民生工程做好,让辖区居民都有获得感。
编辑 赵偲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