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子小、抛压弱,次新股一向是股民关注的重点。近日股票发行注册制延期的消息使次新股热度再度升温,不过,次新股屡屡破发的现象也在同步上演,其中业绩变脸的风险不容忽视。业内人士提醒,抄底跌破发股还应仔细甄别,避免踩雷。
多只次新股跌破发行价
随着IPO发行步入常态化,新股赚钱效应逐步减弱。数据显示, 2016年新股发行上市后平均涨停板数为13个,2017年平均涨停板数下滑至9个,进入2018年这一数量下滑至6个。另外,在去年以来上市的次新股中,也仅有一成股票在开板后仍在继续上涨。
"放在过去的市场,十几个甚至更多涨停板是新股的"主流"走势。尽管打新仍是不少机构获取超额收益重要的投资方式,自去年以来,新股上市后赚钱效应确实在不断下降,这与市场行情、个股基本面、新股供给等都有关系。" 广东中投恒泰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余少波对记者表示。
新股走势不比以往,通过中签“捡钱”的机会也越来越少,打新不再是"香饽饽"。近日上市,股票发行价为每股78.73元的养元饮品,一度成为今年沪市最贵新股。正是由于发行价定价过高,其在上市第二天即遭资金获利兑现收出跌停板,创出IPO重启以来最快开板记录。截至2月28日收盘,养元饮品报81.91元,距离破发仅有4%的差距。
养元饮品并不只是新股收益下滑的个例,在A股震荡调整挤泡沫的过程中,多只次新股加速探底。记者梳理同花顺iFinD数据发现,以2月28日收盘价计算,在复权后2016年至今上市的次新股已有9只股票跌破发行价,其中,日月股份和三角轮胎已较发行价折价逾15%,分别为20.8%和17.9%。
逢低布局关注基本面
随着监管层对高送转、投机炒作等现象监管趋严,多只涨幅过热的股票被交易所特停核查风险,次新股的炒作气氛不断受到挤压,个股难免出现巨幅波动的情况。但基本面情况堪忧、利空消息不断同样是新股破发的重要原因。
记者梳理发现,不少公司刚刚上市就业绩变脸,成为引发市场担忧的主要原因。恒林股份在去年11月上市,仅仅2个多月后即跌破发行价。其上市前在2014年至2016年业绩均稳定增长,可在其公告在2017年净利润却出现了4.56%至9.40%之间的下滑。同样陷入破发窘境的金麒麟、赛托生物、步长制药也都存在着业绩走弱的问题。
当前市场风格偏向中小盘股,破发的股票将走向何方?余少波认为,跌破发行价的股票往往会给投资者留下很好的低吸机会,但投资者也应该区别对待,对于业绩基本面情况不容乐观的股票,大批资金"用脚投票",投资者应当保持谨慎;对于随着大市一同走弱,被错杀的次新股,可以考虑中长线持有。
"就个股而言,次新股走势受到所属行业及板块的双重影响,但未来次新股可能会出现分化,其作为板块主题炒作的属性将减弱,基本面因素将占据主导。"华泰证券分析师孔凌飞表示,对于次新股要"去粗取精",挖掘真正具备持续成长性的个股。投资者应关注上市前业绩高增速、主营业务具有稀缺性、技术水平和行业地位高的优质次新股。
编辑 桂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