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23日采访获悉,经财政部组织的专家评审,深圳市首个PPP项目“深圳市光明新区海绵城市建设PPP试点项目”顺利入选财政部第四批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示范项目,成为光明新区海绵城市建设进展的重要亮点和节点,也是深圳市推广PPP实施模式,推进基础设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突破。
据了解,财政部联合工信部、交通部等20个国家部委,共同开展了第四批PPP示范项目申报工作。截止申报日,全国各省市共申报项目1226个,经最终评审,396个项目成为财政部第四批PPP示范项目,涉及投资额7588亿元。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广PPP实施模式的文件精神,响应广东省积极利用PPP模式对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产品和服务进行有效开发和管理的号召,进一步提升茅洲河水环境品质,光明新区近年来狠抓基础设施建设,结合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契机,积极探索新型建设运营模式,将拟建成的30万立方米/天处理能力水质净化厂及其服务范围内总长度约994公里排水管网整体打包为“厂网一体化”PPP项目,选择优质社会资本高标准开展建设。项目批复总投资约15.82亿元,共包含11个子项目,根据各子项目建设实施阶段采用O&M、EPCO、BTO、DBOT、DROT等5种交易模式。该项目合作期限为30年,建设期为2016-2018年。
该项目主要包括两大块内容:其一,水质净化厂一期提标改造,二期扩建后,实现污水处理能力为30万立方米/天,出水水质达到准IV类标准、出厂污泥含水率低于50%;其二,运营管理净化厂收集范围内的雨污水管网,存量管网和在建管网合计约994公里。
该项目严格按照《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试行)》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政府采购管理办法》(财库〔2014〕215号)要求推进实施。项目于2016年8月由光明新区管委会发起,经过长达4个月的项目识别及准备,通过了物有所值评价和财政承受能力论证,并于2017年1月取得光明新区管委会PPP实施方案批复。项目选择竞争性磋商的采购方式,经过严格的采购程序,最终选定由深圳水务集团、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与中铁十五局集团公司组成的联合体为合作社会资本。光明新区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光明新区管委会的出资方代表与联合体单位成立项目公司,即“深圳市深水光明水环境公司”,开展此项目的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
据介绍,该项目的成功申报,对全市其它PPP项目申报示范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作为深圳市第一个按照财政部要求规范操作的PPP项目,引进了专业化的管理运营团队,在市政管网建设维护和水体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产品和服务方面撬动了社会资金的参与,在实施机制方面具有创新的亮点,项目运作方式和实施模式等方面为其它PPP项目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内容,对深圳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进一步推广运用PPP实施模式具有示范作用。
编辑 耿超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