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与劳动绿皮书:“十四五”时期要积极实施人力资本跃升计划

深圳特区报驻京记者 李萍
2021-01-07 16:23
摘要

1月7日,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和社科文献出版社在京举办了《中国人口与劳动绿皮书(No.21)—— “十四五”时期人力资本提升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发布会

1月7日,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和社科文献出版社在京举办了《中国人口与劳动绿皮书(No.21)—— “十四五”时期人力资本提升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发布会,并指出,加快人力资本积累是减缓潜在增长率放缓、提升经济发展效益、改善民生福祉的重要举措。“十四五”时期要积极实施人力资本跃升计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这一时期,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将更加复杂、各类挑战也将趋于增加,国内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任务更加紧迫,如何推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是一个重大的课题。人力资本是内生经济增长动力的重要源泉,对一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十四五”时期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建立在加快提升人力资本水平的基础上。

“近年来,我国在推动人力资本积累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该绿皮书主编、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张车伟说,“深入分析‘十四五’时期我国人力资本提升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我们认为,加快人力资本积累是减缓潜在增长率放缓、提升经济发展效益、改善民生福祉的重要举措。”

据介绍,我国教育型人力资本持续提高,我国6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01年的7.62年增长到2018年的9.26年。大学毛入学率从2000年的12.5%提高到2018年的48.1%,我国即将由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进入普及化阶段。

同时,技能型人力资本稳步提升,技工学校在校生数量从2000年的约140万人增加到2019年的360万人,2019年我国技能劳动者数量已超过1.67亿人,占就业人员总量的21.3%,其中高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总量的6.2%,已初步形成了一支规模日益壮大、结构日益优化、素质逐步提高的技能人才队伍。另外,健康型人力资本大幅改善,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明显缩小;创新型人力资本加快积累,基础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创新型人才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奠定关键基础。

不过,该绿皮书也提出,从人力资本发展面临的问题挑战看,仍有一些短板亟待补齐。如教育型人力资本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2018年我国6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26年,而欧美日等国平均受教育年限大都在12至14年左右,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足50%,而发达国家大多在60%以上。

同时,技能型人力资本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技能人才队伍规模偏小、技能人才缺口较大,高级技能人才比例较小、结构不合理,技能型人力资本地域和行业分布不尽合理,中等职业院校发展面临生源质量下滑等困境。健康型人力资本也面临人口结构和生活方式转变带来的挑战,劳动者患病率提升,青少年营养健康和视力问题日益突出,快速老龄化过程中老年人健康以及健康服务不平等问题日益突出,城乡和区域之间卫生投入和服务水平很不平衡。

值得注意的是,创新型人力资本不能满足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创新型人力资本整体规模存在较大缺口,发达国家的每万名就业人员的R&D人员数量约为我国的2倍;基础研究投入占科技经费的比重仅为5.5%,远低于美国的17%以及日本的13.7%的水平;创新教育长期缺失,缺乏系统的科学思想的熏陶、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培养。

该绿皮书建议,“十四五”时期要积极实施人力资本跃升计划,加快提高教育型人力资本,强化培育技能型人力资本,积极增强健康型人力资本,激发提升创新型人力资本。

该绿皮书还称,研究了加快提升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与基准情形相比,假定到2050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增加1.5年的受教育年限,将使我国的潜在增长率平均增加0.2个百分点。因此,延长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中国整体的人力资本水平,是“十四五”时期减缓潜在增长率、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必然选择。

此外,促进人力资本的空间再平衡有利于形成更加均衡的高质量经济发展格局。当前人力资本累积速度滞后于城镇化进程,人力资本转化为创新投入及对经济增长的总体贡献率还不高;面对人口流动的空间失衡,需进一步统筹人口流入地和流出地配套政策,尤其是推进促进教育和医疗等重点资源区域一体化,加大次中心城市对高技能劳动力的吸引力。

编辑 关越

(作者:深圳特区报驻京记者 李萍)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