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进口货物会否“藏毒”成“外防”漏洞

香港中通社
2021-01-06 08:36
摘要

香港特区政府推行“外防输入”、“內防扩散”的政策遏制新冠疫情,“外防输入”主要针对人的检测,但在进口货物方面曾公布进行检测的只有冷冻食品链

图为香港葵涌货柜码头。图源:香港中通社

香港中通社1月5日电 香港特区政府推行“外防输入”、“內防扩散”的政策遏制新冠疫情,“外防输入”主要针对人的检测,但在进口货物方面曾公布进行检测的只有冷冻食品链。而香港每年进口货物以万亿港元计,庞大的进口量难免引起社会担忧,新冠病毒或透过进口货物造成“物传人”的感染。

內地於2020年7月已在进口冷冻食品或包装上检测到新冠病毒,由於病毒能在低温长期存活,冷冻食品链“藏毒”引发关注。特区政府食物及卫生局(食卫局)局长陈肇始因此在2020年12月27日撰文指,香港已加强检测不同地区进口的冷冻食品及其包装,至今已检测超过1000个样本,结果全部是阴性。

不过,香港作为外国与內地通商的转口港,亦是內地进行外贸的主要渠道,2019年香港进口货物总值约5.9万亿港元,进口货物种类繁多;社会担忧在冷冻食品链外,存在其他进口货物“藏毒”的风险。

2021年1月初,內地媒体报道全国多地先后发现汽车零件包装检测出新冠病毒。香港中通社记者5日向食卫局查询得悉,当局並不確定香港是否对汽车零件、其他进口货物及包装进行新冠病毒检测。而负责冷冻食品检测的食物安全中心回覆,截至4日已检测1400个来自36个国家及地区的不同种类冷冻食品及包装,新冠病毒检测结果全部呈阴性。

就进口货物会否成为“外防输入”漏洞的疑虑,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教授陈志伟5日接受香港中通社记者採访时指出,货物会否“传毒”取决於病毒当时是否具有传染性,由於货运过程中依附物品表面的新冠病毒“乾得很快”,所以货物“传毒”的可能性不高。

陈志伟解释,新冠病毒外层有一层膜,这类型的病毒在人体外无法长时间生存,若暴露在紫外线下存活时间更短。有时候即使在物品表面透过非常敏感的核酸检测,检测出呈阳性反应,但当时病毒经歷了货运过程后已经“不是活的”,传染机会很低。

“冷冻食品则需做风险评估。”陈志伟表示,由於冷冻食品需保存在约零下20度,新冠病毒能生存较久,所以需要评估冷冻食品的来源地、该地区疫情及防疫成果等,例如美国有许多人不戴口罩,目前感染率非常高,若有冷链员工工作时保护措施不足,病毒有可能因此汙染环境。

不过陈志伟进一步解释,例如美国肉类属於全自动机械加工,从动物的屠杀到清洗甚至包装都是透过机械,一般人接触不到其中过程,而实际操作人员在疫情前已需要穿防护服,因此进口冷冻食品未必会成为“外防”漏洞,“就像政府检测了1000个冷冻食品也都是阴性”。

另外,为了保障货品及处理货品的从业员安全,香港入口蔬菜批发商会会长袁昌5日告诉香港中通社记者,疫情下已呼吁加强从业员防护,例如保持个人及环境卫生、穿著適当防护装备,以及提醒从业员进行新冠病毒检测。惟袁昌说,防疫工作復杂,“不是我们单方面做到这么简单”,希望能得到支援。

实习编辑 黄嘉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