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丁燕近日出版了散文集《西北偏北,岭南以南》,获得评论界和读者的好评。
2020年12月24日,丁燕来到东莞市汇一城西西佛书店,与来自广东海德东方商业公司员工代表及读者朋友,一起分享了她创作这部散文集的心得体会。丁燕坦言,自己在创作这本作品时,并不打算写那种传统的四方四正的豆腐块散文,而是想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新散文”之路。
追求一种对现实表象的穿透力
丁燕是2010年由新疆乌鲁木齐移居到东莞的。成为东莞作家后,她的创作突飞猛进,连续获得全国鲁迅文学奖提名奖、徐迟报告文学奖、文津图书奖、百花文学奖、《亚洲周刊》十大非虚构奖、广东省鲁迅文学奖等多个奖项,并成为广东省作协理事、广东省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
来自广东海德东方商业公司信息的员工们分享了他们阅读《西北偏北,岭南以南》这本书之后的感想。大家认为,丁燕的文笔细腻而生动,让他们看到了“不一样的新疆”和“不一样的广东”,让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生活的这座城市:东莞。有个曾去过新疆的员工说,自己以前看到过坎儿井,但却没留下什么深刻印象。这一次通过阅读,才知道坎儿井的重要性。在这位读者看来,当作家丁燕在描述达坂城路上的戈壁滩、风车和坎儿井时,并不是在简单地讲述当地的风土人情,而是表达了作家对故乡的一种很复杂的情感。
在她看来,传统散文已不适合当下生活的发展,在表达上和生活总处于脱节和游离状态,而新的时代呼唤新的表达方式的出现。在创作上,她强调一种平行于小人物的叙事视角,既不试图拔高,也不贬低,更不做简单的好坏判断,而是让事实本身去说话,更多地呈现生活里的多种可能性。她立图让散文具有实证性、客观性和当下性,追求一种对现实表象的穿透力。她试图用一种冷静的笔调来描述转型期中普通人内心的嬗变,而那种个人与时代像潮水拍打到岩石上的冲撞感,则是她着力要描述的重点。
丁燕表示,她试图以现代的眼光写出现代人的特殊遭际。她的散文主要是对真实生命进行关注,其中不仅包括生活在边疆地区的不同民族,还包括生活在都市里的普通小人物,以及生活在工厂里的农民工群体等。
《西北偏北,岭南以南》这部作品,主要是描述她自己在迁徙过程中各种遭际;此前,她还著有“工厂三部曲”——《工厂女孩》《工厂男孩》和《工厂爱情》,主要是描述东莞的打工人生活。那些离开家乡来到东莞打工人数量非常庞大,可以用“亿”来统计。这种迁徙,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如此之多的人在大地上流动,带来了包括经济、人文和心理的诸多嬗变。当人们带着故乡的记忆来到新地方后,故乡经验和异乡现实的碰撞是非常强烈的。
“工厂三部曲”是丁燕潜心扎根在东莞樟木头镇的电子厂收集素材,最终凭借巨大耐力完成的。而她对自己迁徙经历的梳理,最终形成了这本新作《西北偏西,岭南以南》。在丁燕看到,如果放弃了个人史,当代中国的迁徙史显然是不完整的。同样,“工厂三部曲”如果少了《西北偏北,岭南以前》这个尾声,也是不完整的。喜欢“工厂三部曲”的读者,终究也会喜欢《西北偏北,岭南以南》的,因为它们有着一以贯之的核心词汇——“迁徙”。
视东莞为自己的“第二故乡”
谈起创作缘起,丁燕坦言,她对人在空间的迁徙这个命题一直给予思考。在《西北偏北,岭南以南》这本书中,丁燕描述了两个不同的地理空间——西北和岭南。位于西北的新疆哈密,是她的故乡;而位于岭南的广东东莞,是她现在定居的城市。在她看来,古人过的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对时间的思考更为敏感;而今人可自由地移动身体,故而对空间的思考更加突出。她说,当她以反观的眼光去观察故乡时,看到的故乡是完全不同的故乡。那些过去被漠视的经验,重新又被激活了;而面对东莞,她则用了两种方法来适应——首先是多走多看,其次是大量阅读相关历史书籍。最终,她理解并认同了东莞,视这座城市为自己的“第二故乡”。
丁燕认为东莞是一座非常宜居的城市。在她看来,人和自己居住的城市最终要建立一种协调感——人要和空间进行和解,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生活。“事实上,未来就是现在。做好当下的每一件事情,就决定着我们的未来。当我们认同‘第二故乡’时,它也同样会敞开怀抱接纳我们。所以,无论是西北还是岭南,‘吾心安处是故乡’!
编辑 董雯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