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强北电子市场联合党委书记程一木:华强北保持着“野蛮生长”活力
深圳晚报记者 宋月白
2020-12-30 15:07

华强北电子市场联合党委书记程一木

30年前,他放弃了北京公务员的工作来到深圳,从1991年第一次来到华强北,到现在已经30年了。华强北的发展与变迁在他眼里,是一本亟待翻开的书,也是记录了自己人生的一本日记。他是程一木,深圳市福田区华强北电子市场联合党委书记。下面,请跟记者一起,听老程讲述他眼里的华强北。

初到“淘金之地”华强北

“我来深圳快30年了。”镜头前的程一木对记者笑笑,“深圳就是我家,华强北就是我家。”老程1991年从北京调来深圳,来之前是一名国家机关公务员。由于工作原因经常来珠三角出差,让他对珠三角电子行业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也跟赛格、华强、康佳、华发、长城等一大批著名电子企业进行了直接的接触。1990年,深圳赛格集团给老程发了聘函。

1992年老程在北京转户口时,派出所警察举着图章看着他说:“你可想好了,我这图章盖下去,你这北京户口可就没了。”老程说:“盖吧。”随即,警察“啪”地一声图章落下。从此,老程与深圳电子行业结下了30年的不解之缘。

“当年华强北就是个纯粹的工业区,很安静,上班时间街上都没人,下班时间满街的打工仔打工妹。”老程陷入了回忆。1991年,华强北这一带还叫做“上步工业区”,当时深南路上的华强北公交站名就叫“电子厂”。站在华强路口向北望去,全是厂房,非常安静,只能偶尔见到一两辆货柜车来拉货,唯一热闹的就是1988年开业的赛格电子市场。一到晌午,华强北路上到处都是穿着各色工作服的打工仔打工妹。

华强北“一米柜台”曾是深圳梦象征

“华强北感冒了,全国电子市场都要打个喷嚏。”在没有电商和运营商渠道的年代,华强北依托着深圳,成为了中国电子第一街,“一米柜台”四个字,曾经是深圳梦的象征。

华强北那时候属于工厂企业,大多数都是做电子元器件,以视听产品为主。后来慢慢发展成计算机类的产品,再到后来发展成通信类的产品,现在就是各种产业都有。在经济特区建设初期的80年代,华强北其实是一个电子、轻工、纺织行业扎堆的地方。上步工业区是深圳最早的产业高地,很多企业都是在华强北创业的。华强北是当时整个深圳市优质产业资源最集中的地方。

2000年以后,华强北进入鼎盛时期,手机把华强北推上了最高峰,全国的手机批发中心都在这里,华强北每天的交易额都是以亿计。市场的人进去,要侧着身子走,要从人缝里穿过去,走在大街上会互相踩到脚后跟。“大家都在华强北淘金,那个年代华强北遍地都是金子。”说起最繁荣的时期,老程印象很深刻。那个时候华强广场的楼盖起来了,市场一共有6万平方米,面向全国招商。“6万平方米,3个小时铺位就招满了。派出所全体出动几十个警察来维持秩序,一张柜台申请表卖5万元,有了申请表才有机会买铺位。那是2007年年初。”

在最繁荣的时期,华强北汇集了700多家商场,日客流量近百万人次,年销售额达千亿元以上,以上从业人员多达13万人,华强北的一米柜台可以卖到30万元,有档口老板一天可入账数百万元。全球手机的出货量约两亿多部,华强北就占了一个亿。2011年,华强北的黄金时代。热门档口的租金升到几十万元,马路上人挤人,根本容不下两人并排走。

“闭着眼也能捞到一笔。”程一木说。华强北十几年的发展得益于市场和创新的力量,市场的力量能够动员人们的无穷的创造力。

“我经历了深圳的巨大变化,见证了深圳电子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目击了华强北经过20多年的演变,成长为‘中国电子第一街’。深圳给了我很多未曾预料的体验和经历。”程一木看着窗外对记者说,变化是正常的,不要光看市场的样子。毕竟现在优质公司都不在柜台,都搬进了写字楼,华强北的活力依然在。华强北这个孵化器,依旧保持着野蛮生长的活力,靠市场活,靠拼搏活。落入夜幕的华强北,电子市场已关上闸门,大街上却依然热闹——手机店销售员卖力喊着促销口号,收货的快递员,拖车工人相互挨着。

(来源:深圳晚报)

编辑 刘春雨


(作者:深圳晚报记者 宋月白)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