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评 | 办健身卡也有“七天冷静期”了?不能光指望“后悔药”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庄媛
2020-12-30 00:01
摘要

办完健身卡后悔了?别慌,“七天冷静期退费”来了。

办完健身卡后悔了?别慌,“七天冷静期退费”来了。

12月28日上午,《上海市体育健身行业会员服务合同示范文本(2021版)》(以下简称《会员服务合同》)在沪发布,首批15个上海主要健身品牌400余家门店率先承诺履行和使用《会员服务合同》,这也意味着,备受关注的“健身会员卡办卡七天冷静期”将于明年正式落地。

这是全国首个由行业部门、行业协会联合市场监管、消保委制定的健身行业会员服务合同示范文本。其明确规定,消费者在签署合同次日起的7日内,在未开卡使用会员服务的情况下,可以单方面解除合同并获得全额退款。消息一出,立马冲上微博热搜,不少网友纷纷罗列自己踩过的健身卡的“雷”,号召“全国推广”的呼声也相当高涨。

的确,健身卡对于许多人而言都是“说多了都是泪”的存在。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观念和身材管理意识的不断增强,健身休闲行业发展迅速,大家容易在健身机构的渗透营销和教练的“忽悠”下冲动消费。但和年轻人的“朋克养生”类似,“敷最贵的面膜,熬最晚的夜”“一边暴饮暴食,一边吃健胃消食片”,办健身卡往往是三分钟热度,自我安慰“四舍五入就等于健身了”,实际上动辄数千元乃至上万的健身卡都因为“拖延症”“懒癌晚期”等闲置不用。要么无法坚持去,要么去了不喜欢,然而退又退不掉,问了就是后悔。如今上海健身卡设七天“冷静期”,可以说给了“冲动型”消费者一颗“后悔药”,有利于保障消费者在规定条件下自由退卡的权益。

当然,人们提起健身卡吐槽一大堆,也不光是冲动消费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预付卡消费模式带来的种种纠纷。有些健身卡没办多久,却遭遇健身房“跑路”;有些开卡时吹得天花乱坠,实际上服务却非常差;有些承诺了大量优惠,但健身房里有着各种“另外收费”,团课收费、私教收费、器械收费甚至洗澡收费都有可能……来自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的统计数据就显示,今年上半年共收到1537宗涉及健身服务预付卡消费的投诉,有关健身行业关门停业的投诉189家。从这个角度来说,健身卡七天“退费冷静期”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倒逼行业提升服务质量和专业性,让“良币”驱逐“劣币”。

实际上,预付卡乱象频出的不只是健身行业,餐饮、美发、美容等领域同样是“重灾区”。在现实生活中,办预付卡时遭遇商家“套路”、办卡后面临承诺不兑现、服务质量打折扣、违反约定又加价等情形屡见不鲜,而消费者往往维权困难,面临退卡难、举证难、上诉难等困境。这一系列现象,提示着预付卡监管亟须完善。

治理预付卡乱象需要“组合拳”,使消费者权益得到更有效的保障。既要填补法律空白,完善预付式领域相关立法,规制发卡主体、发卡行为和发卡金额,加强对预付款的资金监管;又要打通监管堵点,加强市场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力度,及时查处违法经营者;还要畅通维权渠道,简化维权程序,降低消费者维权成本。作为消费者,也不能光指望“后悔药”,还是要提升法治素养、树立理性消费观,尽量不要“激情开卡”,在面对商家宣传时保持清醒,开卡时保存好合同、发票等预付凭证,如遇办卡退卡权益受损积极维权。

编辑 关越

(作者: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庄媛)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