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社会心态蓝皮书:近六成北京居民想生二孩,然而……

读特记者 李萍 文/图
2018-01-22 14:14
摘要

现场发布的蓝皮书指出,调查解结果显示,近六成北京居民有生育两个孩子的主观愿望。

1月20日,由北京市社会心理服务促进中心、北京市社会心理工作联合会及社科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北京社会心态蓝皮书:北京社会心态分析报告(2016-2017)》发布会在北京召开。现场发布的蓝皮书指出,调查解结果显示,近六成北京居民有生育两个孩子的主观愿望。然而,仅有10.8%的北京居民实际生育两个孩子。另外,调查显示,逾七成北京居民认为自己婚姻非常幸福,70后80后、离异、外地农业户籍、无稳定工作居民主观幸福感较低等。

仅有10.8%的北京居民实际生育两个孩子

蓝皮书指出,当居民被问到理想子女数时,58.6%的北京居民理想子女数为两个孩子。可见,如果不考虑经济压力、教育资源、医疗条件等现实条件,近六成北京居民有生育两个孩子的主观愿望。然而,仅有10.8%的北京居民实际生育两个孩子。

蓝皮书认为,北京居民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有一定差距。分析近15年数据发现,北京居民生育意愿逐步降低。希望生育两个孩子的北京居民比例逐步降低:2001年,70.4%的北京居民希望生育两个孩子;2011年,69.5%的北京居民希望生育两个孩子;到2016年,希望生育两个子女的北京居民比例降至58.6%。

70后80后、离异、外地农业户籍、无稳定工作居民主观幸福感较低

蓝皮书指出,主观幸福感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数据显示:以5分制算,居民的主观幸福感指数为3.31,总体看,北京居民的主观幸福指数为中等偏上水平。居民的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绪也处在中等水平,消极情绪比较少。

70后、80后居民,离异居民,外地农业户籍居民、无稳定工作居民的主观幸福感较低;人口学变量、人格因素、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等因素对主观幸福感有影响作用,核心自我评价越高、社会信任感越高,居民的主观幸福感越强。

报告对提高居民主观幸福感提出相关决策建议:一是关注民生,减轻居民生活压力,二是拓宽社会支持提供渠道,三是弘扬家庭新风尚,建设和谐、文明家庭,四是推动人格教育,帮助居民建立正确自我认知,五是重建社会信任,引导居民形成理性社会认知。

同时蓝皮书指出,以5点量尺测量,北京居民生活意义感平均分为3.49分。4.1%的北京居民觉得生活意义感很低或较低,70.7%的北京居民觉得生活意义感较强或很强。80后、90后居民的生活意义感较低,离异居民的生活意义感最低, 无业失业或下岗、临时工作居民的生活意义感最低。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意义感增强,平均工资水平线以上居民的生活意义感更强。外地城镇居民的生活意义感更强,人口学特征、经济与社会地位、人格、自我认知、社会认知是居民生活意义感的重要影响因素。核心自我评价越高,居民的一般生活意义感越强;居民的人际交往满意度越高、人际信任度越高,其一般生活意义感越强;居民对目前贫富差距的评价越大,其一般生活意义感越低。

逾七成北京居民认为自己婚姻非常幸福

蓝皮书指出, 72.6%的人认为自己的婚姻非常幸福,仅有1.2%的人认为自己的婚姻非常不幸福。北京居民对婚姻质量的认知具体分析有三个特征:一是平等协商的现代家庭观念占主导,79.9%的人同意“夫妻之间应该民主协商,共同承担家务”;二是超过半数居民整体上满意家务分工状态,62.3%的人满意目前的家务分工;三是多数北京居民与配偶冲突频率较低,首要冲突点为子女教育。51.3%的人“偶尔”与配偶发生冲突,35.4%的人“有时”与配偶发生冲突。但仍需引起重视的是,9.6%的人报告自己“经常”或“总是”与配偶发生冲突。冲突内容的提及率由高到低依次是子女教育(43.6%)、家务分配(26.6%)、生活开销(19.0%)、亲属问题(14.3%)、父母干涉(8.9%)、加班出差等工作问题(8.5%)、职业发展规划(7.3%)、父母赡养(4.7%)、生育问题(4.1%)。

北京居民存在显著的社会焦虑

蓝皮书指出, 北京居民的一般焦虑症状得分远高于中国常模,轻度及以上的焦虑发生率高达61.44%;北京居民存在显著的社会焦虑,其中,环境与安全焦虑、生存焦虑最为突出;并受到各种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社会经济特征(职业、经济和住房情况、小家庭人数)和身心特征(如身体状况、积极和消极情绪)的影响。

编辑 高原

(作者:读特记者 李萍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