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深圳市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建筑施工噪声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市民反响强烈,也成为“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话题。
近年来深圳建筑施工噪声污染投诉大幅上升,现已占据全市环境污染投诉的“榜首”。为此,市政协委员向此次“两会”递交提案,建议抓紧完善相关法规,从源头上减少建筑施工噪声的产生,还广大市民一个安宁的生活环境。市、区环保部门回应表示,将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重拳打击施工噪声污染行为。
记者调查
2017年全市建筑施工噪声投诉超4万宗
近期,深圳特区报、深圳新闻网接到多宗市民及网友投诉,反映居住地旁建筑施工噪声大,严重影响日常休息。
龙岗区龙城街道居民朱小姐反映,她家小区旁边有一个大型施工项目,施工产生的噪声很大,有时深夜还在施工,周六、周日更是照常施工,导致天热不敢打开窗子通风,劳累一天后回到家里不能好好休息,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网友yipinguo 反映, 龙华区龙悦居三期旁边的一工地,自从去年11月底开工以来,每天24小时施工,挖掘机和泥头车24小时不停,严重影响居民休息,希望有关部门制止这一扰民行为。
记者从市人居环境委信访办获悉,我市建筑项目、旧城改造,特别是地铁项目工程进入大规模建设期,施工过程产生的噪声给沿线市民正常生活作息带来极大影响,市民投诉量大幅增加。
据统计,2017年全年,全市环境信访立案量85576宗,其中噪声类56748宗,占立案总量的66.3%,主要投诉个案为建筑施工噪声,投诉量40535宗,占噪声类投诉的71.4%。
该信访办负责人表示,建筑施工噪声已成为影响市民生活的一大公害,而我市建筑噪声污染上升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城市建设步伐加快,随着城市更新、轨道交通等项目大量上马,建筑工程量增多,施工噪声自然就会增多。二是很多工程存在抢工期问题,很多项目竣工时限压得很紧,施工单位为抢工期不分昼夜超时施工,给同边环境造成很大影响。三是现行法规对违法行为处罚轻,企业违法成本低。
实地走访
一工地噪声扰民被处罚款237万元
15日下午,记者随罗湖区环水局环境监察大队执法人员,来到位于罗湖区红岭路北侧在建城脉中心项目工地。该项目自2006年5月开工以来,曾因违法超时施工扰民被周边市民投诉,罗湖区环保部门先后对该项目违法超时施工共立案查处49宗,合计处罚金额达237万元。
走进工地,眼前是一个已经开挖的巨大基坑。现场停放着几辆装运土石方的泥头车,此时并未开展施工。记者注意到,在工地门口的醒目位置,立着一块显示屏,实时显示工地的噪声、扬尘等数据。
据介绍,该项目战地面积13000多平方米,目前深达20余米的基坑施工已接近尾声。中建三局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陆连云介绍说,因违法超时施工被环保部门处罚后,他们深受触动,积极整改,严格按法定时间进行施工,投资700万元设置高达6米的加厚隔音围档,并在基坑上部加盖防尘隔音帆布,安装了噪声、扬尘实时监控设备。此外,还实施一系列绿色施工措施,使工地面貌焕然一新。
罗湖区环水局执法人员介绍说,这是罗湖区查处的一个噪声扰民的典型案例。该局对该项目实施重点监管,对违法行严厉查处,经过企业积极整改,自2017年4月以来,该工地未再出现违法超时施工情况。
委员建议
完善法规从源头减少建筑噪声污染
建筑施工噪声污染问题引起市政协委员的关注。此次“两会”上,市政协委员樊亮递交了一份提案,为解决建筑噪声扰民问题建言献策。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建设施工对居民带来了一定的噪声污染,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应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樊亮认为,施工噪声扰民问题为何屡禁不止,频频发生?其主要原因在于现行的法规、标准不够细化,可操作性不强。以国家现行的《城市区域噪声标准》和《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为例,二者不但在建筑施工场地边界噪声限值规定上有一定差异,而且缺少可操作性。
樊亮建议,深圳市相关部门应根据深圳实际情况,补充完善法规,加强对项目建设施工项目噪声污染的源头治理。比如,针对超时施工问题,目前均是市民投诉后,相关部门再去取证,而因为时效性问题,往往实际取证困难,基本都是不了了之。为此建议相关法规增加细则,要求施工单位必须在现场施工区域内配备实时音像设备,用以现场取证。若能进行数据实时传输则更佳。此外,建议增加抽查受影响点监测或完善受影响点民众点监测工作的相关细则。同时,进一步规范建筑施工噪声污染细则,加大噪声污染违法成本。
樊亮还建议,本着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强制要求各建筑施工单位必须配备隔声设施,如固定隔声屏和移动隔声屏等,以其经济支出换回环境社会效益。他说,目前我市建筑工地均有设置施工围挡,并且围档外部张贴传统文化宣传图,起到美化环境作用,但此围档不具备隔声的效果。建议将施工围档进行改进,更换成可拆装便于循环使用的隔声材料,就可以较有效的解决建筑施工噪声污染的问题。
部门回应
严格监管加强源头防控和过程监控
建筑施工噪声污染引起市、区环保部门高度重视。市人居环境委相关负责人接受记者表示,为切实解决施工噪声扰民问题,该委采取了一系列监管和防控措施。在建设项目环评管理过程中,严格按照环评法要求开展施工期环境影响评价要求环评单位按照环评导则要求,开展建设项目周边区域环境现状调查和监测。同时,在环评批复中,要求将环保投资纳入总投资概算中,确保环评提出的施工期各项环境保护措施能够得到有效落实。同时,积极推行环境监理制度,确保项目能够按照环评和环保批复要求建设施工。
此外,该委严格依法核发建筑施工噪声排放许可证,加大对违法施工行为的查处力度,督促施工单位严格遵守地方法规合理安排施工时间,依法公开施工信息,建立环保联络员制度、加强与周边受影响居民的沟通和协调,争取居民的理解和支持。同时,加强对施工单位的技术指导,推行多项施工噪声防治措施,将施工噪声扰民产生的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为更好地服务市民,市人居环境委实施夜间投诉处理值班和及时处理,对群众投诉做到宗宗有处理,件件有回复,并对查核清楚、证据确凿的违法行为依法予以处理。接下来,该委将加强信访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受理市民投诉服务效率。
作为环境噪声污染监督执法主体,各区环保部门将进一步加强执法检查,重拳打击施工噪声污染行为。其中罗湖区为全市仅有环境信访量下降且信访量稳居低位的行政区。该区环保部门动真格,敢作为,严查各种违法排污行为,去年共作出环保水务行政处罚180宗,处罚金额816.68万元,其中对128宗涉嫌违法超时施工行为立案处罚,处罚金额625万元。今年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特别是强化科技执法手段,对建筑施工噪声污染保持高压态势。
编辑 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