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广州建设成为世界文化名城,近日,经市委、市政府同意,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正式印发《广州市公共文化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20-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以打造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城市范例、全球区域文化中心、世界文化名城为目标导向,重点从加强城乡充分平衡发展、提升设施空间品质、打造文化特色品牌三个方面固强补弱,规划布局全市公共文化设施,推动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规划》重点梳理提出了广州公共文化设施总体布局、分级布局、分类布局、各区文化设施布局指引、近期建设项目库以及远期规划建设重点目标项目。
2035年广州每万人公共文化设施建筑面积达到2000㎡
《规划》是广州首部公共文化设施专项规划,合理设置了全市公共文化设施体系与配置标准。按照广州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现状及未来发展,《规划》设定规划期限近期到2022年,远期至2035年。规划到2035年广州每万人公共文化设施建筑面积达到2000㎡,建筑面积总需求量约为500万㎡(以管理服务人口2500万人作为基础数据),不断完善“城市10分钟文化圈”“农村10里文化圈”,到2035年实现公共文化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实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完善,人民文化需求保障普惠均等,力争将广州建设成为文化底蕴丰厚、岭南特色彰显、文化综合实力居前列的世界文化名城、全球区域文化中心。
近年来,广州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从类型到级别逐步拓展,数量逐年增加。至2019年,广州市拥有区级及以上各类公共文化设施195处,其中区级以上图书馆24个,博物馆64个(在省文物局备案),文化馆17个,美术馆18个,剧院23个,科技馆6个,文化宫(青少年宫)29个,档案馆、规划展览馆14个;170个镇(街)均建有综合文化站,建成社区(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716个,全市1144条行政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100%,全部实现数字广播电视全覆盖、户户通。基本实现居民5-10分钟步行范围内,有较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广州以“一江两岸”为廊带布局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
在空间布局方面,全市文化设施将以“一江两岸”为廊带,以新老城市中心为核轴,以各区城区为区域分中心,构成“一江一廊、两轴两核、多心多节点”的文化空间结构,合理布局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
值得一提的是,一江一廊指的是珠江文化景观带和中心城区前后航道滨水文化长廊。这一区域将集中展现广州由传统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走向现代世界文化名城,突出生态文明、历史传承、活力全球等功能与形象。
两轴两核则是传统文化轴与现代文化轴,北京路传统文化核和珠江新城现代文化核,这里将集中反映广州传统岭南文化名城到现代世界文化名城的文化轴线和核心。
多心多节点是广州市各区域文化功能集中、文化特色鲜明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及各特色功能片区的文化服务节点,是充分体现广州市文化设施与文化服务全覆盖与均等化的物质载体,规划区域文化服务中心11处,包括南沙副中心、第二中央商务区、白云、海珠、白鹅潭、番禺、黄埔、花都、增城、从化、知识城等服务中心。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及广州发展方向,重点围绕南沙副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策划大湾区展示馆、大剧院、博物馆、科技馆等区域、市区级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围绕黄埔区海丝文化、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等,打造南海神庙海丝文化体验区,筹划新建海事博物馆、粤港澳创新展览馆、未来科技馆等文化设施。
《规划》共规划区级以上文化设施项目109个,其中省市区重点建设项目39个(包括近期重点建设项目25个,远期规划建设重点目标项目14个)。
近期三年内规划推进重点建设项目共25项,力争到2022年底前项目主体结构基本完工。包括省级项目5项、市级8项、区级12项。各级近期建设项目尤其是省市级重点项目在体现以人民为中心、保障基本功能需求的基础上,展现岭南文化特质、国际现代品质及一定的地域标志性。
省级重点文化设施项目5项:分别为广东美术馆、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广东文学馆(三馆合一)、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改扩建二期、广东画院新址项目。
市级重点文化设施项目8项:包括广州文化馆、广州美术馆、广州粤剧院、广州科学馆、南汉二陵博物馆(含康陵本体保护工程)、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改扩建项目、广州华侨博物馆、广州科技图书馆。
区级重点文化设施项目12项:包括东园文化广场(含团一大纪念馆)、广州海事博物馆(广州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西关文化生活馆、海珠区文化服务中心(海珠体育中心二期)、白云区图书馆白云新城馆、白云区国家档案馆、广州民俗博物馆、花都区图书馆新馆(与花都区大剧院合建)、花都区博物馆、从化区文化馆整体升级改造项目、从化区博物馆陈列升级改造项目、增城区莲花书院复建工程。
近期重点建设项目一览表

远期规划建设重点目标项目
省级重点文化设施项目2项:分别为广东人民艺术中心,广东文物保护科技中心。
市级重点文化设施项目6项:广州博物馆、广州近代史博物馆新馆(中国共产党广州历史陈列馆)、广州工业博物馆、神农草堂广州中医药博物馆、陆军新编新一军印缅阵亡将士公墓保护项目、湾区音乐博物馆。
区级重点文化设施项目6项:黄埔区文化活动中心、荔湾区图书馆新馆、白云区文化馆新馆、天河区图书馆新馆、小天鹅艺术中心、番禺区工人文化宫。
远期规划建设重点目标项目一览表

2022年将基本建成广州科技图书馆
《规划》还提出,对近期重点项目纳入全市“多规合一”数据平台,优先安排落地。结合城市更新改造,健全文化设施配建机制,成体系、全方位扩大文化设施空间。鼓励在城市更新改造中利用公建配套、活化利用、特色开发等方式配套建设博物馆、图书馆、陈列展览馆、剧院等文化设施。
值得一提的是,《规划》鼓励社会参与博物馆建设,形成具有一定数量与功能的民营博物馆。规划到2022年博物馆(含美术馆、展览馆、纪念馆)总数达到120家以上,2035年达到300家。各区根据实际需要建设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各类博物馆,中心城区的越秀、海珠、荔湾、天河等区应避免雷同式发展和重复性建设。
建设图书馆之城同样是广州文化建设的重要发力点。《规划》提出到2022年,基本建成广州科技图书馆,优化各区公共图书馆、各镇(街)图书馆,达到约每5.5万常住人口拥有一处公共图书馆。加快推进番禺区图书馆新馆、白云区图书馆白云新城馆、花都区图书馆新馆建设。到2035年达到全市约每4万常住人口拥有一座公共图书馆,按照2500万人计算共计625处。实施区图书馆整体提升:达到区公共图书馆每千人建筑面积≥37.5m²,未达到规定标准的花都、荔湾、天河、海珠、白云、番禺等区应新建、改建或扩建馆舍。
同时,广州将引导激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设施建设,建立政府、社会、市场多元投入机制。
编辑 陈冬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