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最火的跨年综艺是什么?意外不,居然是档文博节目。由中央电视台、央视纪录国际传媒有限公司承制的文博综艺节目《国家宝藏》于2017年12月3日起每周日晚19:30在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播出。目前已播出5期。《国家宝藏》有多热?豆瓣评分9.3,不仅霸占微博热搜,每逢播出,更刷屏微信朋友圈,还带旺了一批文创产品,“博物馆经济”端倪初现。深圳博物馆馆长叶杨表示,《国家宝藏》实现了博物馆想做却暂时没完全实现的事,让文物活起来。未来,活化文物,打造知识IP乃大势所趋。
活色生香:“27件国宝+9大博物馆+明星”一锅炖
家住海岸城的鲍小姐是深圳博物馆的一名文化志愿者,闲暇时间,在深圳博物馆为观展市民讲解展览是她的工作也是她的兴趣。最近,她在讲解之余,又添了一项爱好,那就是每逢周日追看央视的《国家宝藏》。每每看完,她都忍不住发朋友圈点评。“我们每个人在国宝面前,都有着发自内心的尊敬。非常有意义的节目,好激动啊!”“为文物打call!博物馆、文物热了,希望这波热潮可以持久一点,让我们离文物也更近一点。”
日常工作繁忙的深圳博物馆馆长叶杨,受了朋友“安利”,平常很少开电视的他也收看了节目。《国家宝藏》之所以能引起这么高的关注度,与其卓尔不凡的节目定位有关。一方面,与包括故宫博物馆在内的全国九大博物馆合作,邀请九大馆的馆长(副馆长)坐镇,另一方面,邀请张国立担纲讲解员,李晨、王凯、刘涛等当红明星艺人担纲“国宝守护人”。更重要的是,节目甄选的来自九大博物馆的27件文物,都是独一无二的国之重器。
27件国宝、九大博物馆、九位馆长(副馆长)、数十位明星艺人,纪录片式的全景展现国宝,明星艺人以小品戏说的形式演绎国宝的前世传奇,专家学者讲述国宝的今生故事……亮点云集,话题密集,《国家宝藏》想不火都难。在90后爱看的哔哩哔哩弹幕视频网,《国家宝藏》被推送至首屏,观众一边看,一边弹幕点赞,“弹幕霸屏”的景象十分壮观。深大学生金小姐评价说,节目集文化味与娱乐性与一体,寓教于乐,不枯燥。“要是高中老师都这么讲历史,我的高考成绩还能高50分。”金小姐打趣说。
活化文物:《国家宝藏》做了博物馆人想做的事
《国家宝藏》并非央视首次将目光投向文博界,早些年,就有《鉴宝》《国宝档案》等传统电视文博节目。不过这些节目大多停留在“这东西值多少钱,是真的还是假的”这类问题上,节目形式也相对静态。此番,《国家宝藏》定位更明确——— 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在内容上拓展了一个全新的领域:第一次把文博领域跟大众娱乐、综艺形态结合到一起,由明星担当“国宝守护人”的角色,通过小品演绎每一件国宝的“前世传奇”。
《国家宝藏》可谓文博类节目的“综艺化”转型之作。深圳博物馆馆长叶杨表示,信息社会,传媒力量大,“一档电视节目,做了我们博物馆人想做却暂时还未完全实现的事。”这件事,就是让文物活化,开口讲故事。而“文物活化”这个问题,早几年文博圈和媒体就一直在讨论。在内地博物馆、美术馆免费开放之后,如何做好展览,让观众能更深刻、全面地理解一件文物背后的故事以及其承载的历史意义,成就了当务之急。各地博物馆也做了许多尝试,如引入讲解员、通过多媒体方式展现、举办讲座等。
“这说明我们的工作做得还不够。节目对博物馆的教育推广工作是很好的启发。”叶杨说。根据相关统计数据,自去年12月初《国家宝藏》开播以来,通过“博物馆”搜索国内旅游产品的数据骤然上升了50%,节目中推介的文物,其文创衍生品销售额也大幅激增。在经济领域,有一个“博物馆经济”的说法,是指以博物馆或博物馆群为依托,将博物馆与旅游、文化等产业有机融合的一种经济形态。随着《国家宝藏》的热播,博物馆经济初现端倪。叶杨表示,随着老百姓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精神文化生活需不断丰富,博物馆作为典藏人文自然遗产的机构,定会不断升温。
传承文化:打造知识IP要严谨要有“公心”
曾几何时,内地博物馆还属冷门,不仅收费,展览陈列多年不变,观众人流十分有限。然而,进入2000年之后,从硬件建设到软件提升,博物馆系统都开始了“质的改变”。如今,内地博物馆几乎全部实现了免费开放。从“没人看”到“挤破头”,再到如今媒体、互联网认准博物馆这块大蛋糕,竞相布局文博圈,博物馆的知识IP价值凸显。深圳国风艺术馆艺术总监朱求真告诉记者,博物馆收藏着人类的历史与文化,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如今在互联网上热议的知识IP,博物馆不仅不该缺席而且应当是重中之重。
《国家宝藏》衍生出的“博物馆经济”让人们看到了博物馆作为知识IP的价值。深圳博物馆馆长叶杨表示,文博人比较踏实,寡言少语,观念相对保守,“我们一般都是埋头做研究,不太愿意接受媒体采访。但现在是信息社会,博物馆需要向社会开放,要与观众做连接。这方面,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的移动互联网,有他们的优势,他们有媒体思维,有受众意识,知道怎么与观众沟通,这个我们要学习。”叶杨同时也表示,文博具有高度的专业性,以《国家宝藏》为例,虽然节目热闹有趣好看,但亦有提升空间,“有的地方还是不够专业,比如小品部分,戏说的比重太大。”
据悉,除了电视媒体,如今互联网也开始聚焦文博圈。比如,腾讯就推出了“博物官”APP,希望集纳博物馆藏品信息,为观众提供服务信息。叶杨认为,媒体对博物馆的关注是好事,不过对待知识IP一定要慎重。“无论是做电视节目,开发文创产品,还是打造APP,一定要以尊重历史、尊重学术为前提。”叶杨说。他认为,做知识IP目的是传承民族历史文化,要有公心,在此共识基础上,方可多方合力,活化历史活化文物。”
见习编辑 黄小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