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强市的深圳实践

深圳特区报记者 何泳 通讯员 张芳 李红中
2020-12-23 10:55
摘要

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根本出路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向新发展阶段,深圳遇到了成长中的“烦恼”。如何破解成长中的“烦恼”,在危机中育新机?

“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根本出路”。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为深圳破解成长中的 “烦恼”精准开出的“药方”,为我们在新发展阶段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圳一直在探索中前行。2010年,深圳按照中央要求,在“深圳速度”的基础上提出“深圳质量”,建设质量强市。2013年,深圳率先探索“深圳质量指数”大数据测评,客观反映发展的质量内涵和动能。2019年度深圳质量总指数90.60分,较上年提高1.78分,较2010年提高15.2分,年均增速达2.2%。2017年,市委市政府明确将质量强市战略作为城市发展的长远重大战略,依托“深圳质量”“深圳标准”,着力打造质量强市,主动探索高质量发展的深圳路径。2019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提出了“高质量发展高地”的战略定位,“高质量”正是“先行示范”的题中应有之义。

深圳坚持把质量强市战略作为城市发展长远重大战略,支撑高质量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绩:深圳获评全国首个“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和“标准国际化创新型城市”;首创“产品学校”帮助企业提升质量获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肯定推广;2019年5月,深圳因质量工作成效突出,获国务院督查表彰激励;2020年6月,在全省2019年质量工作考核中获评A级第一。深圳质量,正不断汇聚起高质量发展的“涓涓细流”。

深圳质量,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钥匙”

+2.6%!前三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2.6%,达到了19786.98亿元;进出口总额21803.28亿元,同比增长2.7%。这是今年前三季度深圳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交出的答卷。高位过坎、突围破局,以质量扩内需、提升竞争力,这正是支撑深圳在内外部严峻复杂的环境下依然实现强劲增长的关键“钥匙”。

深圳质量,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今天,深圳质量的核心内涵是新发展理念,是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具体表现。从产品、工程、环境、服务等基础质量,到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城市建设管理、政府服务等各领域质量,深圳质量不断顺应城市现代治理和人民美好生活期待,逐步构建起了“N+质量”的高质量融合发展态势。质量,已融入经济社会活动的每个过程、每个细节。深圳正不断以先行示范的担当持续深入推进质量强市,以质量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一方面,深圳不断完善质量强市战略的制度体系,强化高质量发展顶层设计的系统集成。2017年,深圳率先在全国出台《深圳经济特区质量条例》,以法律形式确定了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城市建设管理和政府服务等“六大质量”内容,明确以“大质量”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质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取向。2019年11月,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开展质量标准提升行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2019—2022年)》,滚动实施23个方面141项利当前、管长远的质量提升重点项目,推动质量强市一程一程向前迈进。此外,加快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国家知识产权强市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环境质量提升、提升建设工程质量等20多项政策文件的出台,系统集成了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体系,为质量强市战略提供了强力的制度支撑。

另一方面,强化质量强市工作的合力,打出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组合拳”。其中,在树立质量标杆方面,以市长质量奖励制度改革牵引企业质量变革。“深圳市市长质量奖”设于2004年,是全国首个地方政府质量奖,多年来,市长质量奖始终坚守“引领全社会创造高质量”的宗旨,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这项覆盖全社会质量提升计划,获得了极大成功,全市参与单位逾4000家次,累计98家单位获得市长质量奖,并产生了5家中国质量奖、10家广东省政府质量奖。这些组织,作为“深圳质量”乃至“中国质量”的代表走向了国内外。2019年,深圳对实施了15年的市长质量奖制度再改革再创新,实现从“单一奖项到分类设奖、从面向组织到增设项目、从企业为主到全面覆盖”重大转变,增设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城市管理和政府服务六类奖项,促进全面质量提升、全程质量供给。新制度实施后成效明显,全市20个单位(项目)分别获得2019年经济类、文化类、社会类、生态类、管理类、服务类的金、银、铜奖,包括深圳中学、港大深圳医院、文博会、税务局区块链电子发票系统、公安局深圳湾服务中心等等,从工商企业,到医疗教育、文创、市政建设、公共服务机构,涌现出一大批高质量发展“最佳实践”。

坚持标准引领,持续提升深圳质量

“标准决定质量,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深圳持之以恒打造“深圳标准”,以标准为引领持续打造深圳质量。

我市实施“标准+”战略,推动标准成为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手段。深圳发布了全国首个地方性行政机关标准化工作指南,出台了全国首个地方性团体标准管理办法。2019年9月,深圳成功获评全国首个“标准国际化创新型城市”。

深圳出台标准系列创新制度,确立团体标准的法律地位,突出以标准国际化助推产业国际化,打造标准国际化创新高地。截至2020年10月,全市制订地方标准595项,培育团体和联盟标准1041项,累计303家企业登上全国企业标准排行榜,占全国上榜企业数的5.6%、广东省上榜企业数的22.7%。

目前,各领域“对标达标提标”行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我市实施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与监督制度,开展标准化试点示范,推进深圳标准认证。加快标准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加快让更多技术、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及时走向市场。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共有176家企业完成对标,公示对标结果211个。截至2020年10月,深圳累计研制国际国内标准6827项,建设了24项国家级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60家企业91个产品和服务获“深圳标准”认证。

标准国际化进程在加快。截至目前,76家国际国内标准工作机构落户,围绕智慧城市、智能制造、纳米技术等领域,推进19项国际标准立项。

织密护航高质量发展的“防护网”

高质量发展,需要通过加强信用建设、知识产权保护、严守民生质量安全底线来保驾护航。

深圳将信用体系建设作为提升质量信誉的重要抓手,信用体系建设蹄疾步稳。我市以信息化为引领,建成全市统一的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深圳信用网”,商事综合信用信息系统全国领先,归集全市74家信源单位563万家商事主体共5.3亿项信用信息。通过法制化建设,2017年7月,深圳发布首部信用法规《深圳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办法》,目前正加快《信用促进条例》特区立法。2019年发布《电子商务经营者第三方信用评价与应用暂行办法》,探索电子商务信用建设。此外,在采购信用、房产中介信用、食品黑名单、电商信用评价等多项工作上首开先河。目前,深圳商事主体信用监管领先,全面落实“信用+事中事后监管”。

我市实施最严的知识产权保护,护航高质量发展。2019年,深圳与国家知识产权局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共建知识产权强国建设高地。同年3月,出台特区《知识产权保护条例》,2020年6月30日市人大修法增设“司法保护”专章,在地方立法中首次就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作出规定。实施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36条措施。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的深圳模式,全市已有6单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获审核通过。中国(深圳)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中国(南方)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国家知识产权培训基地等国家级平台落户深圳。在2019年度全国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工作绩效考核中,深圳位列副省级城市和地级市第一。

我市还通过严守民生质量安全底线护航高质量发展,以质量民生建设推动解决民生痛点问题。其中,我市牢牢守住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深圳深入实施食品安全战略,率先建立“供深食品”标准体系,推进9大策略、13项工程、60个食品安全项目建设。2020年深圳获评首个“广东省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建立了国内第1个全球食品安全标准与技术法规动态数据库,发布了312项供深食品标准和编制334项供深食品评价规则,246个“圳品”通过认证上市销售。开办“产品医院”面向中小企业质量问题“问诊治病”,惠及1075家企业。

质量技术基础设施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是国际公认的质量基础设施(NQI),对科技产业进步和国际贸易形成强大支撑。深圳前瞻布局建设质量基础设施并取得重大进展,2019年作为质量工作成效突出地方获国务院督查激励通报。

我市在全国率先规划NQI建设。2018年出台了《深圳市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规划(2018—2020)》,布局建设42个质量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当年投资5.9亿元,全面提升支撑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能力。创新建立政府投资和社会投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对质量公共服务平台给予最高3000万元的资助。

质量前沿建设,需要一批高端平台载体。我市抢抓国际单位制量子化机遇,2019年4月,深圳与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签约共建“中国计量院技术创新研究院”,打造量子计量技术与产业战略高地。推动共建大湾区质量检测共享平台。在深圳大学建立华南首个质量智库“中国质量经济发展研究院”。全国唯一国家级核电运营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启动建设。成立全国首家药物警戒和风险管理研究院。数字电子、车联网产品等国检中心和一批质量基础设施集聚区加快建设。

目前,我市进一步增强质量技术服务能力。落户深圳的国家级计量与质量检测服务平台累计8个,通过CMA资质认定机构578家,国际知名检测认证机构SGS、TUV、BSI等均在深圳设有分支机构。全市企业共拥有产品、服务、管理体系认证有效证书10.3万张,在全国大中型城市中排名第一,基本形成“一次检测、全球通行”检测认证服务体系。华为、中兴、华大基因等形成NQI集成应用“企业方案”,市检测院“一站式”服务平台成功为京东、阿里巴巴等电商提供了“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整体解决方案。

编辑 秦天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何泳 通讯员 张芳 李红中)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