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鸟成群的深圳湾,赛艇竞渡的大沙河,绿意盎然的福田河……治水提质攻坚战打响以来,经过一年多来的努力,深圳36条(45段)建成区黑臭水体主体工程已全部完工、实现不黑不臭,呈现出“水清岸绿”新面貌。深圳海湾吸引了大批珍稀鸟类以及白海豚、水母回归栖息,成为“海上看深圳”的亮丽风景线,为市民群众营造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亲水宜居环境。
深圳治水提质提速见实效,殊为不易。不难发现,深圳的“治水密码”蕴含着“善治”与“善为”的治理智慧。
善治,既为良好的治理之方,也指善于治理。善治者,先察其因才能对症下药。深圳市建成区黑臭水体黑臭现象之所以较为普遍,有生态空间有限、水环境容量小、海湾和感潮河段流水动力差的先天因素影响,亦有城市高速发展、相关设施建设滞后等现实因素所致。在号准病脉,找出问题症结的基础上,深圳开出“正本清源、雨污分流、集散结合、清淤疏浚”等治水良方。采取截污工程、排污口整治、分散式处理、清淤、生态补水等工程措施,全力推进建成区黑臭水体整治。深圳的治水之策既统筹兼顾又因河制宜,精准施策,才有了预期“疗效”。
善为,则突出表现在干为先、硬落实的高效执行力上。为彻底解决长期困扰深圳发展的突出水环境问题,市委市政府将水污染治理作为最大的民生实事,摆在突出位置谋划推动。市领导带头担任治理难度最大的河流河长,全面压实河长制责任,以“河长制”促“河长治”。瞄准“一年初见成效、三年消除黑涝、五年基本达标、八年让碧水和蓝天共同成为深圳亮丽的城市名片”的治水目标,全市上下形成治水合力,按照“硬措施、硬手段、硬作风”要求,强力攻坚。
治水没有退路,围绕建设“河流长治、海湾共享、九水环绕、水韵鹏城”的治水愿景,深圳仍需继续善治善为。
编辑 刘思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