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深圳率先提出了建设“一流法治城市”,再上升到打造“法治中国示范市”。去年年底的深圳市建设法治中国示范城市工作会议上,一份精细化的实施纲要明确了深圳的法治建设目标:到2020年要基本建成法治中国示范城市。
2017年,深圳在实现目标的路上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法治成绩单”:法治建设提质加速,努力打造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司法改革蹄疾步稳,继续创造更多的“深圳样本”;依法行政勇毅笃行,让法治政府变成了现实;法治理念深入人心,融入老百姓的生活。今天的深圳,法治,是如此的清晰可见;法治,又如此的真实可感。
法治建设打通营商环境“经脉”
2017年11月8日,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发布的2017年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报告指出,深圳位列第三,其中“市场环境指数”单项深圳排名第一。
打通营商环境“经脉”,法治建设是关键。前不久,华为总裁任正非说过一段话,让人感触良深:“深圳有着良好的法治化、市场化环境,为华为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支撑。在很多深圳企业家眼里,法治化和市场化已内化为深圳最显著的城市特色,是他们选择深圳、扎根深圳、获得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为完善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在一系列特区立法为全面深化改革保驾护航的同时,深圳还在建立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上频频发力。2017年10月,深圳市政府与香港律政司在港续签《法律合作安排》,深化两地政府在粤港澳大湾区不同法律背景下的法律合作。值得关注的是,深圳国际仲裁院施行的仲裁新规视香港为默认仲裁地,率先将投资仲裁列入受理范围,这种“走出去”投资、“拉回来”仲裁的创新模式,成为了企业的最有力支撑。前不久,深圳国际仲裁院在美国洛杉矶设立了中国国际仲裁机构第一个海外庭审中心——深圳国际仲裁院北美庭审中心,有效拓展了服务中国对外贸易和海外投资的能力,迈出了深圳作为中国开放先锋城市探索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扎实步伐。共建亚太国际商事争议解决高地,已被写入《法治中国示范城市建设实施纲要(2017-2020年)》(以下简称《实施纲要》)。
在深圳这个以发展迅速、科技创新闻名的城市,知识产权保护是保护企业创新的重要环节。深圳除出台《深圳市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专项资金知识产权项目操作规程(暂行)》, 还在去年12月26日正式成立深圳知识产权法庭和深圳金融法庭。境内外企业倾向于选择深圳法院作为管辖法院,表明深圳法院已经成为知识产权争议解决的优选地。
创造更多司法改革“深圳样本”
回首深圳司法体制改革历程,诸多“深圳样本”闪烁着熠熠光辉,这场仍在持续的改革,可谓气势恢弘、影响深远。2017年,深圳又陆续出台一系列改革举措,目标只有一个——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深圳法院全面推行“繁简分流简案快办”机制,改革推行一年有余效果明显。截至2017年7月,深圳两级法院通过速裁快执程序办结案件155489件,以16%的法官办结同期50%的案件;深圳法院被最高院授予“全国法院案件繁简分流机制改革示范法院”称号。2017年9月,全市法院“当庭宣判简案快办——千场庭审直播”专项活动,也是进一步推进繁简分流改革、提高案件审判效率的实践。
2017年,深圳持续进行深化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作为全市首家改革试点单位的福田区人民法院,民商事案件结案周期比改革试点前缩短37%,15个在线调解室化解纠纷8324宗。
2017年,深圳法院全面启动行政案件集中管辖改革两年余,出现“两升两降”的良好态势,即当事人息诉服判率提高6个百分点,法官人均结案数比改革前提高20%;上诉案件发改率下降4个百分点,信访投诉率降至不到1%。
检察机构也稳步推进逮捕案件诉讼式审查机制改革。截至2017年至9月,深圳市基层检察院共向辖区派出所派驻检察室35个,提出书面纠正意见689件次;同时探索在福田口岸和交警部门设立检察官办公室,缩短办案流程,提高司法效率,案件从立案到提起公诉平均用时仅为7天。
检察院还全面启动刑事案件认罪认罚试点。作为18个试点城市之一,截至2017年8月31日,深圳检察机关共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办理案件2224件,提起公诉2029件,占同期提起公诉的35.4%。
“民生导向”彰显法治进步
法治,饱含着每个人的民生期待。
深圳几乎所有重要的改革都与特区立法相伴,这些制度红利为特区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提供了重要保障,也为市民生活带来了改变。2017年9月公布的《深圳市政府2017年度立法工作计划》显示,当年完成的19个项目和31项预备项目中,大到前海蛇口自贸片区条例、计划生育管理规定、保障性住房条例等,小到物业管理条例、电梯安全条例、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管理办法等,无不关乎民生。
为了彰显立法公开,市政府法制办多次举行关于知识产权保护、无人机管理办法、城市照明管理办法等方面的立法听证会,让市民可通过网络报名亲自参与立法听证讨论,亲身参与城市管理。《实施纲要》提出,立法前评估率要达到100%,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涉及民生重大决策的听证率要达到100%。
法治观念渗入每个深圳人的血液。“法治通城”“礼让斑马线 文明我先行”“避让救护车”等专项整治行动,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央视新闻一次次把镜头对准深圳的文明一隅:通过斑马线时,越来越多的司机会自觉减速或停下来礼让行人。去年南山区道路上演了现实版的“救援大片”,无数司机在听到救护车警笛后主动避让,在拥挤的道路中硬为救护车让出一条“生命通道”,救护车仅用时3分钟就穿过最堵马路,感动了所有的人。
破产审判挽救危困企业,也以保障民生权益为出发点。截至2017年11月,深圳法院共受理重整案件46件,已批准28家企业的重整计划,23家企业经重整走上了正常生产经营轨道;通过重整安置员工1万余人,保留就业岗位8000余个,32万多股民的权益得到最大限度保护。
在2017年9月26日发布的《法治政府蓝皮书:中国法治政府评估报告2017》中,深圳在100个城市中排名第四,荣获“法治政府建设典范城市”称号。依法治市的节奏越来越清晰,法治中国示范市建设的步伐越来越稳健。在深圳,法治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展现,惠及越来越多的群众。
编辑 桂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