坪山美术馆:机制创新坚持品质 引领公共艺术激活城市

2020-12-22 09:00
摘要

坪山美术馆第一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召开,总结经验探讨未来发展

跨界艺术大展"九层塔:空间与视觉的魔术"等11场次展览项目;品牌学术沙龙、当代艺术系列讲座等75场次公教活动;线上线下观展人数突破10万、活动参与人数近5万……12月20日,坪山美术馆召开第一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对美术馆未来发展进行深入探讨和智慧碰撞,同时总结工作成果与经验,交出了一张法人治理机制创新,推进人才共治,以国际视野探索先锋品质展览,从而激活美术馆公众属性,满足不同类型公共文化需求的精彩答卷。

坪山美术馆第一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召开。

为让美术馆更好地服务公共文化、引领城市审美、切中发展脉搏,2019年10月20日,坪山美术馆第一届理事会成立,为美术馆的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和智慧支撑,一个公立美术馆就此展开了一种新机制的探索实践。

一年多来,坪山美术馆充分利用理事会专家学者的深邃视野和社会资源,通过"当代艺术"的精准定位建立自己的文化影响力,在开放和对话的语境中,推动本土艺术家和国际艺术家互动,以国际化的视野打造高品质的视觉展览、深度融合的公共教育、专家汇聚的学术论坛,在艺术品质追求、体制机制创新、全域公共艺术引领等方面不断发力,因文化所带来的变化渗透进生活方式,让这个年轻的创新城区更具吸引力与集聚力,使得坪山越发可品读、可触摸。

先锋探索:打造“正而酷”文化新阵地

跨年当代艺术大展“共时”,是坪山美术馆推出的第一个当代艺术国际大展。来自全球的艺术家聚集在坪山,以展览所连接的长达五十年的时间维度作为切入瑞士和中国当代艺术的入口,这之中产生的对话和联系既是艺术家的、空间的、也是历史的。

“巧妙通过艺术的表达,以先锋姿态从多领域和多视角参与到未来建构当中,即为城区记忆留痕,更为城区发展唤醒感情共鸣。”展览开幕当天,不少福田、南山的居民专程赶来,享受这场视觉和精神的盛宴。

理事会上,坪山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坪山美术馆理事长吴筠对美术馆的工作给与了肯定。“坪山区正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重要部署要求,塑造更多展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坪山文化实践。”吴筠表示,这一年多来,在理事会的推动下,坪山美术馆无论是对艺术品质的追求和坚持,还是在体制机制上的创新,或是对公众艺术的引领,都迈出了自己坚实的步伐,展示了一往无前的姿态。在所有策展项目和公教活动中,坪山美术馆注重“在地性”与“开放性”,将坪山的发展置于更宏大的视野下进行艺术化的审视,让艺术呈现更丰富,为创新坪山注入了更为多元的文化内涵。

过去一年,一个美术馆所散发出来的力量和气质是可见可感的。在坪山美术馆,你能分明感受到既有苦练“内功”、积蓄势能、破土而出的勤奋,又有人才共治、品质坚持的创新,一种向上向外生长的力量始终在积蓄,不断在生发……

坪山美术馆外景

“美术馆不仅要引领大众审美,也要为城市特征、城市形象挖掘可塑空间和成长空间。” 坪山美术馆馆长刘晓都表示,而美术馆自身的内在良性发展,是达成这一目标的关键要素。一年多来,围绕标杆运营、品质展览、创新共教、典藏研究,数字艺术等方面,坪山美术馆在运作模式、团队建设等方面不断创新,真正实现了法人治理,提高了整体运营效率。

如今,坪山美术馆拥有一支17人的专业化、国际化高效执行团队,硕士以上学历占比65%;与展览实践有机结合,收藏著名瑞士艺术家罗曼·西格纳等多人的捐赠作品,馆藏类型、结构不断优化;逐步打造永不撤展的线上展厅,全面推进美术馆数字化建设和提升新媒体服务品质;全年推出11场展览项目,75场公共教育活动,3场社区项目,11场虚拟展览……

“以坪山美术馆的团队规模来看出品质量,绝对不输现在国内一线美术馆。”在中国出版协会书籍设计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深圳市平面设计协会顾问韩湛宁看来,坪山美术馆未来应通过更多的实践和研究,把建筑、设计、科技融合起来,为深圳打造全球标杆城市探寻艺术方向。

被艺术渗透的城市容光焕发、魅力四射。对于年轻的坪山而言,让越来越多的懂展览,爱艺术的人来到坪山,感受创新坪山的文化温度,凝聚城区发展精气神,这正是打造一个“正而酷”文化新阵地的意义所在。

跨界标杆:促进公众与艺术交流互融

12月19日,在“故乡系列1:海波和他的北方”展览开幕对谈上,复旦大学教授顾铮发表了《关于中国当代摄影——记/忆的形/态》的主题演讲,与公众分享当代摄影与艺术的关系,共同探讨了“故乡与记忆”在现代都市语境下的位置。

“故乡系列1:海波和他的北方”展览现场。

推动展览专业性与城市现实需求、居民审美提升对接与呼应,从而在推动艺术呈现跨界融合的同时,引导发展,引领思考,推动实践,催化创新,这是坪山美术馆一直坚持的理念。

“目前坪山美术馆已有和国内一线美术馆对话的水平,在此基础上想做出超越,需要从周边环境及人文关系出发,提炼出地方性中最具普遍意义的东西来做展览与研究。” 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副主席孙振华表示。

深圳大学艺术学部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主任钟曦认为,观众看到美术馆和展览,能够引发另一种思考,这就是它的意义所在。

而从坪山美术馆的发展历程来看,其坚持品质、引领思考的理念与专家们的观点可谓不谋而合。一年多来,无论是2020年的首个展览“缪斯、愚公与指南针”、九层塔-空间与视觉的魔术跨年系列展览,还是“造像坪山——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主题展,始终围绕着“在地性”与“开放性”,即让作品与艺术家和这座城市发生关联,为城区创新发展构建想象,探索跨界融合更多未知可能,不断积淀着这座城区发展进程中的文化力量。

今年6月20日,坪山美术馆推出了2020年的首个展览“缪斯、愚公与指南针”,策展人鲁明军博士邀请约翰·亚康法、褚秉超、段建宇、方迪、龚剑、何子彦、鸟头、瑞秋·罗斯、杨福东、郑国谷等十位/组艺术家参与。当代艺术的创作被置入一个历史的情景和时空,呈现出既有“愚公移山”的毅力、韧性和意志,也有在强大现实面前的幽默与荒诞不羁,如同一部众人书写的“当代寓言”。

8月22日,“造像坪山——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主题展拉开序幕,坪山美术馆邀请艺术家刘庆元以参与坪山建设的普通人为题进行肖像创作,用传统的木刻艺术语言与真实多彩的当代生活相互碰撞。24幅肖像艺术作品由大型地景装置承载,安置于开放的 城市街景中,宛如行进在大道上的坪山力量,与每个坪山人不期而遇,个体的能量掷地有声地呼应着时代的景观。

九层塔-空间与视觉的魔术跨年系列展览、合意-中国园林中的人……一年多来,坪山美术馆积极促进公众与艺术的交流及互融,为丰富疫情防控期间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坪山美术馆还创新公共服务方式,适时推出“云导览”“云观展”“云公教”等线上活动,多渠道多平台满足了不同类型的公共文化需求。

对于坪山美术馆所呈现的文化“力量”,教授级高级建筑师、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发起人张宇星表示,坪山凝聚了一帮人,就是一股力量,这才是真正能激活深圳的力量。坪山美术馆正在做的事情,远远超出了中国未来文化治理探索。

而在坪山看来,美术馆不仅是以美为介讲好坪山故事的艺术殿堂,更是以高质量的文化服务和文化资源吸引创新人才集聚,努力与创新坪山国际化城区建设共进共舞,与城区居民高品质审美需求相长相生的文化新标杆。

激活城市:构建9大教育服务品牌

“用大众熟悉的习惯、方式来解释艺术,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在不少专家看来,美术馆的魅力不仅仅在于传播美,积极履行公共教育的职能,让公共艺术激活城市,实现美的流传、拔擢和升华,美术馆才能成为地标性的建筑和思想领域的高地。

深圳市科技专家委员会委员、市科协常委、微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鲁先平表示,他一直以观众视角在关注着坪山美术馆的发展,其社区公益项目思路清晰,树立了独特的品牌影响力,充分体现了建设坪山美术馆的初心。

事实上也正是如此,一年多来,坪山美术馆积极发挥公共价值,推出了9大公共教育服务品牌体系,实现了艺术的更多连接和延伸。

为了让更多市民感受艺术的魅力,坪山美术馆在公共教育上进行了大量的尝试,面对不同的目标群体设计和策划了75场次不同形式的公共教育活动,吸引了46000人次参与,逐渐形成了自身的品牌和特色。例如“四季学术沙龙”是坪山美术馆推出的学术类品牌项目,邀请中国艺术领域最活跃和最具创造力的艺术家和学者演讲和发声,进而强化了坪山文化的活力、形象和口碑。

担心看不懂现当代艺术?坪山美术馆公共教育结合重要展览的主打项目——“策展人导览活动”,搭建了展览策展人、艺术家与观众的桥梁,在互动、现场和随机语境中回溯艺术的思维通途,把艺术创作的灵感与意境一一道来,让观众能深刻体会到艺术之美。

为了吸引更多孩子喜爱艺术,播撒“美育的种子”,坪山美术馆开启了儿童教育研究与实践的“馆校合作项目”,集结美术馆和学校及社会力量,以形式丰富的工作坊、讲座等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群体艺术创造力,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促进学校的美育发展,构建了美术馆与学校的合作教学实践基地。

深圳技术大学教授、中国雕塑学会理事戴耘对本土艺术极其关注,他表示,一个美术馆要保持长期的学术和品质,应同时关注在深圳工作和生活的艺术家,这也有利于当地文化生态的创新发展。

坪山公共艺术季是坪山美术馆年度重大项目之一,瞄准的正是创新性、在地性以及跨界融合性、互动体验感。该活动以坪山区文化聚落为出发点,延伸坪山全域艺术的边界,与多样的公共空间建立关系,让当代艺术成为公共空间、环境的一部分,并与地域人文、习俗相互融合,产生新的对话以及创造新的价值。

当代艺术系列讲座、以展览为主题的学术沙龙、社区公共艺术:PAM 社区……在坪山,美术馆在某种意义上不再是一个传统的物理空间,而是持续渗透市民群众的情感与生活,促进艺术与城区互动共融,实现了场地空间“跳跃”,文化辐射不断延伸,犹如一扇“窗”,让人聆听到了坪山文化的强劲脉搏,领略到了坪山文化的独特“风景”。

【读特新闻+】

一座馆与一座城

鹏城初冬,乍暖还寒。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坪山美术馆理事的身份,相聚在马峦山下、燕子湖畔,针对文化未来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和智慧碰撞。

聚智以文营城,达变以文兴城。在坪山文化聚落召开的坪山美术馆第一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给外界呈现了一个“正而酷”的文化新阵地,在公共文化机构改革推动之下,在人才共治的智慧支撑下,短短一年多时间,坪山美术馆品牌效应和学术影响不断延伸,公共教育深入社区、深入居民当中,不断为公众打开了一个个绚丽多彩的艺术世界,给坪山文化带来了更多精彩与变化。

“美术馆像大浪淘沙一样,把珍贵的东西慢慢筛选出来,为城市特征、城市形象去定义。”坪山美术馆馆长刘晓都曾表示,希望更多人都能在当代艺术的刺激下,打破习惯去思考,发现作为一位城市人的价值。

而在另一面,坪山正以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力争成为深圳发展版图重要一极。同时,传统客家文化、东纵红色文化的厚重历史积淀,让这座城区充满了自身的独特气质。创新与历史,本土和开放,一组组对立的关系,更需要文化的串接和融汇。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于刚刚“蹒跚起步”的坪山美术馆来说,这是一个宏大的命题。但令人惊喜的是,得益于灵活的机制和准确的定位,坪山美术馆筹办了一系列与“当代艺术”相关的大展,既有先锋探索的尝试,又有跨界融合的挑战,以国际化的视野与艺术语言,努力将与这座城市相关的,和城市人相关的特征用艺术表达出来,让作品与艺术家和这座城市产生关系。众多国内外在各个艺术领域的执牛耳的专家学者汇聚于此,在给观众带来极具视觉冲击力艺术享受的同时,各种观点、思想在这里碰撞,也在业界引起了广泛关注。

“一座美术馆影响一座城”、“一座美术馆激活一座城”。在坪山,这种可能性正在走进现实。正如一位专家所言,“坪山文化的创新机制与理念,以及对于文化发展的重视和支持,让人在这里能得到发挥空间,更能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促使一批名家名师了解坪山、爱上坪山,自觉为坪山的文化事业发展积极贡献力量,不断助力城区的发展。”

见习编辑 连博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