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深圳2017|民生账本更厚实 市民更有幸福感

读特记者 盛佳婉
2018-01-02 07:32
摘要

截至目前,全市已有22家养老机构发展为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48家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与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建立医养结合机制,全市每千名户籍老人养老床位数达38张。

新年伊始,回翻深圳2017年民生账本,有太多可圈可点之处。这一年里,我市五险参保人数全线突破千万大关,创历史新高;我市向人才安居集团注资300亿元,推动人才安居房加快建设;引进了100个“医疗卫生三名工程”高水平医学团队;连续三年入选中国十大宜居城市……

从“衣食住行”的市民账本,到“努力率先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城市账本,记录着深圳市委市政府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也记录着市民共享发展成果带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让人们共享发展成果

2017年8月下旬,来深圳两年多的刘睿选到了安居房。刘睿是一名金融行业领军人才,他说深圳的住房保障力度大,给自己安心创业、踏实生活提供了坚实保障。

这次,我市共推出近千套房源,近千户像刘睿这样的家庭圆了安居梦。住有所居,安居乐业,是每一个家庭温暖的梦想,也是党和政府重要的民生工程。

把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到民生改善上来,是深圳市委市政府一以贯之的做法。

去年初,深圳市财政委员会向市民晒出了“政府账本”,2017年深圳九大类民生支出预算1543亿元,比上年预算数增加10.7%,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63.6%。进一步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安排住房保障支出356.7亿元,安排人才安居工程专项资金57.2亿元;扩大优质教育供给,安排教育支出224亿元;支持“健康深圳”建设,安排医疗卫生支出112亿元;推动我市交通事业发展,安排交通运输支出174.4亿元……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一年来,民生工程持续开展,民生保障不断完善,一份沉甸甸的“民生答卷”交到市民手中。

这一年,从慢行系统完善、医院交通改善,到日常道路养护、公共交通优化,再到正如火如荼建设的数十个重大交通项目,深圳的交通发展一日千里,节节高升。

这一年,深圳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覆盖人群不断扩大,目前参加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人数均突破1000万大关,总参保人次更是突破5000万大关,排在全国前列。

这一年,全市空气质量继续保持优良状况。目前,深圳空气质量稳居19个副省级以上城市最好水平,“深圳蓝”成为城市靓丽的绿色名片。

这一年,我市为全市600多个社区,每个社区提供最高不超过200万,办“民生微实事”。2017年上半年,全市民生微实事项目共实施6666件,投入金额近8.6亿元。

补齐民生短板,破解民生难题

2017年11月14日,《深圳市老旧车提前淘汰奖励补贴办法》正式发布。老旧车提前淘汰最高可获3万元补贴。

为着力践行绿色发展理念,2017年年初市里作出相应财政安排,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专项资金5亿元,循环经济及节能减排资金2.7亿元。

一年来,民生改革着重补短板、破难题,对准突出矛盾,亮出硬招实招。

补上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短板,让城市更加环保舒适。2017年,市交通运输委启动“行走深圳”活动。这一年,深圳的水泥路面、人行道、盲道越来越平整,桥梁护栏、道路护栏等病害整治及油漆涂刷工程更趋规范,隔离墩、防抛网防护设施的规格、涂刷颜色更加标准……

补上基础设施短板,让人们更有获得感。这一年,市孙逸仙心血管医院新院区试业运营,深圳大学附属总医院投入使用。全年约新增床位2000张,新增医疗机构300余家,新增三级医院5家,总数36家,新增“三甲”医院4家。

补上生态保护短板,让水体也像深圳的蓝天绿树一样都成为这座城市的名片。这一年,我市建成区36条(45段)黑臭水体在年底前全部完成整治,实现不黑不臭。年初1650公里污水管网建设任务提高到1930公里,已建成1856.5公里,超过前年全年1106公里的建成数,是前几年年均200多公里的8倍多。

织密保基本兜底线的保障网

2017年12月初,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深圳市临时救助暂行办法》。从2018年1月1日起,无论是户籍非户籍,遭遇意外伤害、重大疾病、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等,可向政府申请最低1800元的临时救助。

这是我市社会救助制度的重要补充,在解决居民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基本生活困难,发挥托底线、救急难功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社会政策要托底,“兜底线”锁定重点人群、重点领域。

2017年六一儿童节,市社会福利中心新址启用。福利中心新址可提供700个儿童床位和300个养老床位, 老人颐养、儿童养育和康复医疗分区而设。儿童院将精细养育与特色教育相结合,给院内儿童营造一个温暖的家。老人颐养院引进养老护理服务经验技术,为长者提供暖心到位的养老护理服务。

截至目前,全市已有22家养老机构发展为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48家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与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建立医养结合机制,全市每千名户籍老人养老床位数达38张。

为了帮扶弱势群体,深圳创造性地把科技创新成果用于济困领域。探索了专业社工外展救助新模式和DNA比对、脸谱识别等科技寻亲新方式,帮助长期滞留受助人员寻找原住地和亲人,切实加强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

低保边缘户籍困难群众纳入救助范围,并建立低收入群众临时价格补贴与物价上涨联动机制。目前深圳低保标准为900元/月/人,居国内大中城市前列。

编辑 桂桐

(作者:读特记者 盛佳婉)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