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记者生涯的《人来书往》,采访对象价值延续书的生命力

晶报记者 段凤英 文/图
2020-12-20 22:36
摘要

如何能达到这种境界?从拥有30年记者生涯的深圳商报记者杨青的文字里,我们能寻得秘笈所在。

对于记者而言,书写与记录是稀松平常之事,但如何让每次的提问与书写更有深度,且随着年岁增长愈加回味无穷,这又是另外一回事了。那么,如何能达到这种境界?从拥有30年记者生涯的深圳商报记者杨青的文字里,我们能寻得秘笈所在。

12月19日下午,杨青的《人来书往》首次新书分享会在深业上城一壶锦色举行。《人来书往》的封面设计师、著名设计师、策展人、亚洲铜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创始人韩湛宁担任主持人,到场的还有厦门大学教授、著名学者谢泳,深圳著名作家、出版人、自然行走和写作者南兆旭等多位嘉宾。大家一起分享书中的书人书事以及这本书出版背后的故事。

▲杨青在分享会现场

钟叔河、流沙河、葛剑雄、黄永玉、蒋勋……《人来书往》收录的是杨青记者生涯里采访过的学者、作家、出版家的文章,共计40篇。这些访谈文章,看似人来人往,但谈的都是书人书事。谈起这本书的缘起,杨青表示,这本书是自己对前几十年记者经历的回顾,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此前采访的很多文人大家虽然已经有了年代感甚至逝世了,但因着这些文人学者不凡的思想和风度,关于他们的访谈和书写的价值是永续的。她在现场分享自己多年前去采访钟书河、常风等老一辈大家的过往,从所见所识所闻中得到的启发,让她禁不住感慨“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人来书往》

杨青 著

北岳文艺出版社

2020年8月

杨青介绍,书中还有两篇怀人的文字,一篇写于王小波去世十周年,一篇是老出版人范用去世后的悼念的文章。图书出版时里面有两位作家先后仙逝,流沙河和台湾作家李永平。好在人虽逝,书犹在,文字的记录有着穿透历史和时空的力量。这也是被多位到场嘉宾盛赞的一点,认为《人来书往》具有极为丰富的文献价值和作者本人明显的个人风格。

谢泳就认为,当记者眼光很重要,如果不了解采访对象的创作和学术水准的话,采访对象会影响书的价值。而记者选择采访对象的能力实际上反应的是记者本人的学术修养,多少年以后能集成集子出版,说明采访的对象也是有比较长的生命力。从这点来看,杨青特别不容易,也很难得。他也指出,这本书有参考价值,再过很多年,我们需要了解书中被采访的很多人的人品也好,学术也好,多少都会做一些参考,因此,《人来书往》属于广义的传记性的边缘文体。作为访谈文章被收录在书中的其中一位当事人,谢泳称赞杨青每次采访都会做足功课,提出好问题,采访合作非常愉快,这也是《人来书往》生命力比较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南兆旭也表示,《人来书往》几乎把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独立精彩思想的人都收录了进来,且作者用平实简单、通俗易懂的文字把这些深刻的思想表现了出来。

此外,谢泳还在分享会上提起自己在选择写作文本时的建议,他不太赞成年轻人把自己的主要精力用来写诗和写小说,因为写诗和写小说是挺难的一件事情。世界上的事情,凡是入门低的事情,做好了挺难,没有门槛的事情不要轻易进去,门槛高的事情你一旦进去,有些是重复性的劳动,进去以后也挺简单。作历史研究的他一般建议喜欢写作的人,可以研究地方文史,这种书时间越长越有价值,时间越长,越可以作为一个好的阅读文本。

谈到《人来书往》的封面设计,韩湛宁透露,书封用了一种有点旧意的红色,他觉得作者书写各色文化人的丰富,文字里有末世的一种暖意。所以他选了这种红色,背景是抽象的书架,意兴阑珊,表达的是一种丰富多元又雅致的文人情趣,同时体现了深圳开放多元的环境和视野。他把目录放在封面上,让读者一目了然,希望书里面文字的暖意被读者理解、被传播、被喜欢,这才是一本好书真正应得的归宿。

旧物仓合伙人、壹日物仓的创办人,兼字在合伙人陈瑶表示,当时拿到这本书,封面上的目录让她想起了电影结束后飘上来的字幕,整个动起来了,就像一部老电影一样,很有画面感。看完这本书,就像看完了一本旧电影。电影放完了,人还在,书还有,情感和情怀都还在。

编辑:陈章伟

(作者:晶报记者 段凤英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