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为促进粤港澳在争议解决领域的协同发展,健全国际法律服务和纠纷解决机制,以“粤港澳争议解决机制:创新与协同”为主题的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法治建设座谈会(南山论坛)在深圳南山召开。活动吸引来自域内外法院、仲裁机构、调解组织、律所等的机构代表、专家、学者近200人参加。
本次座谈会由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政府携手深圳市司法局、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深圳市南山区司法局、深圳市蓝海大湾区法律服务研究院(以下简称蓝海大湾区研究院)、深圳市蓝海法律查明和商事调解中心(以下简称蓝海中心)共同举办。座谈会采取“线上+线下”的方式,聚集域内外诉讼、仲裁、调解领域权威专家,探讨多元争议解决机制的协同与衔接,分享国际商事调解的最新发展,为我国完善多元纠纷化解对接机制献计献策。
司法部人民参与和促进法治局局长罗厚如对粤港澳大湾区调解工作提出三点希望,他说,广东省要进一步加强与粤港澳法律部门的协调沟通,打造国际商事调解品牌,完善粤港澳大湾区商事争端多元化解机制;深圳市要在积极构建新时代大调解格局工作方面大胆探索,为先行示范区建设作出应有贡献;大湾区调解组织也要积极参与国际商事调解规则制定和国际商事调解实践,为全球化形势下国际争端解决机制提供更多中国智慧。
广东省司法厅二级巡视员杨锡武介绍,广东省司法厅充分发挥大湾区和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效应,积极开展香港法律执业者和澳门法律执业者取得内地执业资质的试点工作,加快粤港澳大湾区调解平台建设等一系列举措,推动法治建设服务保障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就在12月11日,第二次粤港澳大湾区法律部门联席会议在线上举行,会议通过了《粤港澳大湾区调解平台建设工作方案》,批准设立了粤港澳大湾区调解工作委员会,该委员会未来将根据工作方案,出台具体措施和方式,为推动大湾区建立共商共建共享等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发挥积极作用。
深圳市司法局党委书记、局长蒋溪林表示,2018年,“司法部粤港澳大湾区法治建设研究基地”在第一届粤港澳大湾区法治建设座谈会上正式揭牌,为内地和港澳的有识之士提供了探讨湾区法治建设的平台。两年来,深圳一直坚持发挥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的作用,积极探索通过提升法治化管理水平实现大湾区优化协同创新环境的路径。深圳秉持着“法治先行理念”,立足法治城市示范的战略地位,构建高效、便捷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努力把深圳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争议解决高地,为湾区建设高水平法治化营商环境提供坚实保障。
座谈会上,为贯彻中办、国办印发的《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中规定 “健全国际法律服务和纠纷解决机制”“建立国际调解组织和调解员交流协作机制”的要求,以及2020年《粤港合作框架协议》重点工作中第44条“推动粤港两地调解界的交流与合作”的部署,蓝海中心与新加坡国际调解中心、香港一邦国际网上仲调中心通过线上形式签署合作协议,拟就跨境调解服务、调解员培训、调解文化推广等方面开展合作。
随后,与会嘉宾针对国际商事调解的最新发展、多元争议解决机制的协同与衔接、诉调对接机制的发展方向与完善建议、商事调解制度热点问题研讨四项议题进行了探讨。
见习编辑 王子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