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调解。
【编者按】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改革开放再出发,深圳在平安建设方面锐意探索先行先试。10月,全国首部平安建设专门立法《深圳经济特区平安建设条例》正式实施。光明区围绕平安建设这一主线,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光明模式”,完善基层平安中心(综治中心)建设,探索出一系列有益的经验做法,全国多地来光明学习交流。创新不止步,光明区坚持全周期全要素平安理念,擘画人、事、楼等“三张平安图”,持续深化平安光明建设。
今年4月26日,光明社区网格管理站网格员在日常巡查时发现电建洺悦府项目工地存在工人聚集现象,经了解发现该工地存在劳动纠纷,工人情绪激动。网格员一边安抚工人的情绪,一边上报区群众诉求服务平台,并通过平台通知邻近网格员和街道、社区及住建等职能部门前来协助处理。很快,相关人员来到该工地,就近组织劳动双方在该项目工地群众诉求服务站现场调解。在诉求工作人员的努力协调和促动下,劳动双方协商达成一致,10名工人拿到了工地方支付的32000元。
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让老百姓有什么揪心事第一时间在家门口就能有效解决,光明区围绕平安建设这一主线,探索出群众诉求服务在家门口解决的基层社会治理“光明模式”。“诉求身边解决”“群众诉求服务不过夜”,这极大地增强了光明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也让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
据观察,2020年以来,光明区按照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开拓创新,奋发有为,全面深化平安光明、法治光明和幸福光明建设,为全区改革发展稳定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平安建设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诉求身边解决
群众获得感满满
百姓的幸福感与基层治理息息相关。老百姓大大小小的事情有地方“找个说法”,在身边就能得到解决,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在光明发生。对此,笔者在光明采访期间感同身受。
今年4月21日,光明区马田街道外贸企业东益扬配件(深圳)有限公司停业,并辞退所有员工,拖欠497名员工工资约500万元和厂房租金及供款等。当天上午,厂区聚集了近300名工人,存在员工大规模群体上访风险隐患。
光明区高度重视,第一时间进行分析研判,成立工作专班,强化部门联动,搭建协商平台,经过多轮谈判,多方协调,最终促使劳资双方达成共识,494名员工签署了调解协议书,剩余3名员工因个人需要,决定与公司自行协商,矛盾纠纷得到圆满处置,实现了“矛盾化解在源头、问题处理在基层”,光明问题在光明解决。
光明群众诉求服务平台,不光能解决矛盾纠纷,对于群众诉求建议、心理辅导、法律服务等多元化需求,也能有效解决。今年5月7日,钟某祥来到光明区群众诉求服务大厅反映诉求,希望能对其原某生产大队队长身份进行认定并享受相关政策和生活待遇,区群众诉求服务大厅接待人员详细了解其诉求,安抚其情绪。同时,区信访局积极组织协调区委组织部、凤凰街道办事处、东坑社区等相关单位召开专题协调会研究国家最新干部身份认定政策,探讨个案具体解决措施。
钟某祥此次到群众诉求服务大厅反映诉求后,在区委组织部的积极推动下,街道、社区等各部门齐心协力共同努力找政策、查事实;最终,凤凰街道办事处依据相关组织人事政策,对诉求人原东坑大队大队长的村干部身份进行了有效认定,并给予诉求人相应政治和生活待遇,终于解决了困扰诉求人的难题。
今年7月21日,张某心事重重地来到公明V爱求助。他因投资失误,每天失眠,紧张,多汗,处在抑郁、焦虑的非健康心态中,甚至晚上常有自杀念头。心理社工通过主动关心、鼓励,以及多次专业的心理辅导,终于帮助张某战胜疾病,重新生活。
据笔者观察,光明区在全力推进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建设,大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不断致力于加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和平安建设工作,举全区之力,整合资源、重心下移,把社区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主阵地”,实现社会末梢治理更富活力、更具效率;突出平安志愿者“主力军”作用,实现全区矛盾纠纷化解预防在先、发现在早、化解在小;突出“家门口”服务,实现就地就近解决群众操心事、烦心事和揪心事;突出“智能化”服务,实现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更聪明、更智慧、更高效。
构建平安服务网络
问题解决在基层
笔者注意到,通过搭建群众诉求服务站及智慧指挥平台,光明区实现了“群众诉求服务不过夜”。截至今年10月31日,共受理群众投诉服务28652宗,在基层化解率达99.96%。
群众诉求服务大厅。
今年5月,玉塘街道维珍妮公司94名因疫情期间薪资问题要求离职的员工,未出厂区门口,就在维珍妮园区群众诉求服务站,经过光明区人力资源局、玉塘街道等多部门的联合调处,与厂方签订了离职及补偿协议,两天便拿到了合理的补偿金。
维珍妮园区的群众诉求服务站,前身只是普通的辖区警务室。去年改造升级后,就成了外来工遇到困难时,愿意倾诉和寻求帮助的一个驿站。这一诉求服务站设置了党群服务、诉求处置、法律咨询、警务保障、心理服务及帮扶救助六大功能,覆盖了两个大型商圈、45家企业、212个店铺等近2万名群众。群众在这里可进行心理咨询和纠纷调解,从劳资问题到房屋租赁,再到家庭伦理的琐碎事,自启动以来,服务站共受理群众诉求123宗,调解成功率达100%。
“让细小的矛盾在萌芽中就解决掉,对企业的帮助就是快!”丽晶维珍妮内衣(深圳)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主管何辉说。
群众矛盾纠纷在哪里,诉求服务站就建在哪里。自去年3月全面铺开群众诉求服务工作以来,光明区按照“党建引领、方便群众、就近服务”的原则,整合全区现有场地资源,在建筑工地、大型企业园区、医院等人流密集场所设立了246个群众诉求服务实体大厅(站),同步畅通诉求服务网上反馈渠道,着力打造“500米诉求服务圈”“500米公共法律服务圈”“500米社会心理服务圈”。并在治理力量上,由“政府独奏”转变为“全员合唱”,组建了3.6万名平安员队伍,做到平均每40名辖区群众中就有1名平安员。
有了发现问题的能力,还必须配有解决问题的机制。这是一份印制统一编号的信访事项协调处理《通知》,由社区书记签发,落款日期是6月28日,要求光明区建筑工务署在6月29日派人到社区处理问题。此外,光明区还将社区发令、部门执行的情况纳入全区政府绩效考核,让职能部门真正以群众诉求“为令”。
光明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何奕飞告诉笔者:“目前,光明全区99.96%的矛盾纠纷,都在基层被化解,98%的矛盾纠纷,当天在社区就能化解。”
据悉,深圳光明区正着力打造大数据“智慧治理”系统,开设区、街道、社区和个人端口,打通壁垒实施多部门数据共享,实现“一个入口受理、一个平台分拨、多个部门共调”的工作共同体。
打造“三张平安图”
让光明区平安建设“靶向精准”
引人关注的是,今年以来,光明区打基础建机制,构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政法工作体系。政治轮训、委员述职、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等一系列与《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配套的工作制度和机制逐渐健全,在营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的同时,抓源头出重拳,打响打赢了扫黑除恶“收官战”,并通过树典型作示范,打造了一批紧贴实际的工作亮点,营造了诉求疏导更加顺畅、便民服务更加高效、平安幸福更加凸显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如今在全球疫情大暴发和中美矛盾摩擦背景下,光明全区的平安建设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形势更加严峻。平安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是改革发展的基本前提,也是新时代政法工作必须提供的“基本公共产品”。做好新时期政法工作,就要打造更高水平的平安建设工程。
笔者注意到,未来,光明区将围绕平安建设这一主线,着力打造“三个500米服务圈”的基础上,擎画“三张平安图”,即:
以“事件”为着力点,画好“社会矛盾风险平安一张图”。围绕社会矛盾纠纷事件,区分涉及人数、纠纷金额、事件性质等不同,分别予以红黄绿三级预警,分级处置,第一时间全流程在线智慧管控,做到全区矛盾风险“一图清”。
以“人员”为着力点,画好“重点人员平安一张图”。围绕“管理服务什么人”建立存量与增量相结合的重点人员数据库,围绕“怎么预警”建立人员异常行为预警处置机制,以及围绕“如何处置”科学设置闭环处置流程。
以“楼栋”为着力点,画好“楼栋平安一张图”。通过对楼栋进行分类分级管理,做到对楼栋情况“心中有数”,并将楼栋数据单元实时显示以实现楼栋信息“实时获取”,再利用大数据研判事件趋势,做到全区平安建设“靶向精准”。
“三张平安图”的打造,就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国家总体安全观,积极预防、妥善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强化全周期全要素平安建设,把平安管理和服务再向下深入,在往外延伸,深耕细作,长效常治。通过全面掌握辖区社会矛盾纠纷、重点人员管理服务、楼栋风险等级等平安要素,光明平安建设也必将再上更高水平,再迈更高台阶!
编辑 姚静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