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作品提名展开幕 关注信息化时代艺术新创作

​深圳新闻网记者 潘润华 翁瑞峰
2020-12-08 23:02
摘要

由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联合主办的“无极映射——在路上2020中国青年艺术家作品提名展”在深圳关山月美术馆开幕。

12月5日,由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联合主办的“无极映射——在路上2020中国青年艺术家作品提名展”在深圳关山月美术馆开幕。

据悉,今年是“在路上”的第8届,本届“在路上”在关注对象上延续了"共生"以来的群体概念。策展方选择了“无极映射”这个关键词,对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更主要的是人们观念的开放,在全球化、商品化、信息化底色上应运而生的独特的后工业艺术群体方式进行关照。

图(艺术家参展作品)

策展团队告知记者,之所以称这种艺术形式为后工业群体方式,不但是因为数字媒介对群体艺术创作的介入,更因为其多样的组织形式——空间、项目、组织、工作室、实验室等,以及它们相互之间不确定的伙伴关系。这样的“群体”成为了一个动态的开放的模糊概念,相比较传统的群体方式,这种后工业群体方式更像是由不同端口组成的动态网络,而狭义的群体即其中某个经过定位的端口,通过这个端口,可以和任何一个关联的目标形成广义上的群体关系。由此,策展方借用计算机科学的术语“映射”来定义它。

在如今这个信息化时代,数字技术带来的不仅仅是艺术表现手段上的革命,更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深层关系上的改变。“无人”不仅从根本上打破了程式,消解了权威,更突破了体制,使艺术回归到一种不受具体框架限定的自然状态,指向派生万物的本体“无极”,同时也以“无极映射”的方式颠覆了传统艺术群体“联合力量”的初衷,从而使群体艺术呈现出一种更自由、更随机、更出人意表的创作状态。

图(艺术家参展作品)

记者了解到,本届展览邀请了来自全国各地的18个艺术群体共同参与群体概念的构成与消解、群体的长效机制与临时机制、群体的集体性与个体性、主观映射与客观映射等几个层面来呈现当下中国当代群体艺术的面貌。

(来源: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

编辑 刘春雨

(作者:​深圳新闻网记者 潘润华 翁瑞峰)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