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被遗忘的角落 台北街头“老房子”变身新景点

读特驻台记者 林捷兴
2017-12-26 19:20
摘要

老房子的经营模式是否能很好地体现历史建筑的时代记忆和历史文化,这是“老房子文化运动”启动时引发的社会讨论,不过从台北市目前的政策看,对历史建筑的经营范畴反而是更放宽了。

穿梭台北街头,常会看到一些荒废的“老房子”。这些老房子中不少是属于政府部门的历史建筑,过去可能是宿舍或办公室,但如今已失去原本用途,被遗忘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据统计台北市目前这类历史建筑共有424处。

为激活利用这些荒废闲置的文化资源,台北市自2013年以来启动“老房子文化运动”。由各政府部门提供闲置的老房子,通过公开招标、评选,结合民间团队资金与创造力修复历史建筑,并由民间团队继续运营使用。如今,有些“老房子”成了别具一格的文化场馆,有些也成了旅游打卡的景点。

昔日住宅变身公益图书馆

在台北科技大学附近的临沂街上,有一座日式建筑,如果不仔细留意,很难发现这实际上是一个面向大众开放的读书场所——“文房”。

      “文房”外景

“文房”原是日本统治时期的文官宿舍,后因台北市“老房子文化运动”在2014年被顶禾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团队竞标所得,整装修复为公益图书馆,租期为9年。

“文房”格局特殊,为和洋折衷式建筑,其东面为应接室,露台是洋式建筑,西边是日式建筑。工作人员介绍,公司在修复时不遗余力,特意聘请传统匠师,并采购桧木用于修复,屋顶铺设也特意采用日式黑瓦。

      “文房”修复前影像

目前“文房”实行预约参观制,每天分3批次共开放48个名额,每批次时长约2小时。在导览结束后你便可以选一个地方,坐下来看书,在充满桧木香的屋子里享受阅读的慢时光。工作人员介绍说,目前“文房”藏书约有4000本,而屋角四张来自法国、约有60年历史的沙发最受读者欢迎。

      “文房”内景

一号粮仓成了餐厅超市

位于台北市八德路二段的“一号粮仓”建于1944年,是战时备粮的木造统制仓。在台北市发起老房子文化运动后,由立偕生活文化团队修复运营,摇身一变成为一个兼具餐厅、超市功能的场所,也成了游客打卡的热点。

从外观看,“一号粮仓”依然老旧,但走进里头会发现,粮仓内部焕然一新,设计别致。粮仓为两层结构,一楼为“乐埔汇农”超市,出售台湾各地优质农产品;二楼为餐厅,利用台湾优质食材烹饪各式料理,保留了原先建筑“食”的概念。

      “一号粮仓”,其一楼为农产品超市,二楼为餐厅。

“老房子文化运动”5年来已经让台北市11处闲置破败的历史建筑得以重生,其中多数以餐饮模式运营,比如台北市万华区中华路原先的“轮番所”经营茶饮与茶点,阳明山美军宿舍群的亚尼克梦想村目前主要推广烘培糕点。

老房子的经营模式是否能很好地体现历史建筑的时代记忆和历史文化,这是“老房子文化运动”启动时引发的社会讨论,不过从台北市目前的政策看,对历史建筑的经营范畴反而是更放宽了。

放宽条件经营“老房子”

日前台北市政府推出“老房子文化运动”2.0版,继续释放出17处老房子,呼吁民间团队认领修复、运营,类型包含5处日式住宅、1处公共建筑及11处美军宿舍。

不过由于近年来台北地价税大幅调涨,使得参与老房子文化运动的民间团队也犯愁,因为除了出钱修复历史建筑外,还得付每月租金以及高额地价税。

以历史建筑阳明山美军俱乐部为例,经营者花了9000万元(新台币)整修,每年还要支付高达250万的地价税,在经营合约到期前是否能盈利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即使是作为公益项目投入使用的“文房”,除了房屋修整费用,每月也还要承担租金费用。

为减轻业者负担,加速历史建筑的修缮及再利用,目前台北市文化局松绑合同限制,同意建筑修复费用可抵免租金,对老房子的使用也不再限于文创事业,只要能提出好的企划案,可以开民宿、精品店、咖啡厅等。

编辑 王雯

(作者:读特驻台记者 林捷兴)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