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至11月22日,由深圳读书月主宾社中信出版集团联合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共同举办的2020年度观念:我所看到的未来在深圳落幕。在为期三天的时间里,广大读者同16位嘉宾一起,共同参与了4场5G跨国连线和9场沉浸式演讲,围绕人类文明、国民地理、家国历史、文化传承、科幻想象、金融投资、科学科技、医疗健康、人生规划等话题,从宏观到微观各个领域,畅谈“我所看到的未来”。 活动同时在多个网络平台同步播出,吸引超过2800万网友在线观看。
20日晚的第一场活动,邀请到的是黑石集团董事长苏世民与清华大学教授韩秀云以“看清周期,穿越周期”为主题进行跨国对谈。两人围绕全球经济形势将如何发展、如何应对投资中的不确定性及穿越周期、新形势下哪些产业值得关注、个人如何择业、理财、买房等问题展开了精彩对话,为企业、创业者和普通人提供了实用的建议。
苏世民和韩秀云共同表示随着疫苗的研发有了突破性进展,对于经济会是重大利好消息,预测明年经济将迎来复苏。谈到未来最值得关注的赛道,两人看好大健康、人工智能、生命科学、养老以及仓储物流这几大领域。
在被问到面对生活的不确定性,年轻人如何找到自我定位时,苏世民的建议是不断尝试、即时调整、聆听过来人的经验。买房这个在中国大热的话题,苏世民也有谈及,他说自己租房的时间比买房的时间长多了。韩秀云则说,如果买房是刚需,她的建议是,什么时候买都是对的。但她同时也表示,如果一线城市房价太贵,也不必非要做房奴,如果经济条件不允就租房。只要这个城市很有活力,还是鼓励在这打拼。
活动的末尾,苏世民提到了自己的新书《苏世民:我的经验与教训》一书,他说这本书大家读起来只需要几个小时,但他写这本书的过程很艰辛,反复修改了40多遍。在保证趣味性的同时,将自己几十年来的经验、教训、成功的法则、人生的原则,毫无保留地分享。这本书上市以来,在中国乃至全球都迅速成为畅销书,目前出了18个语种,并且都在不断加印中。
21日下午的活动上,“文津图书奖”得主、硅谷投资人吴军博士回溯了信息技术的发展史,用信息科技的视角对个人决策、财富增长、国际格局等问题进行了全新解读。他特别提到了“科技强国”这个话题,他认为成为一个科技大国要花大力气培养科技人才,需要有更多的人投入暂时没有实际收益的基础科学,这背后离不开国家和企业的支持和投入。此外,企业也需要持续生产出有竞争力的产品,最后,还需要更多有风险承担能力的人投身科技创业行业中来。
在接下来的5场沉浸式演讲中,文化学者郭浩分享了中国传统色的美学,他在过去两年里,翻阅了近400部与色彩相关的文献典籍,从故宫里考据出384种中国传统颜色,写成了《中国传统色》这本书。他总结中国传统色有3个特性:第一个特性是精致、微妙,比如“纁”,是太阳落到了地平线下面,折射出来的红黄交织的余光;第二个特性是诗意和曼妙,比如古诗文中反复出现的 “暮山紫”,源自《滕王阁序》:“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场景如梦似幻;第三是贵气和隽妙,比如“天水碧”,是南唐李后主宫中一次染绿色忘记收,被露水打湿后变幻出的色彩。
科普自媒体“星球研究所”的创始人耿华军就中国地理的魅力展开了叙述。他认为,地理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看世界的视角。耿华军表示,由于科学的进步,近100年间,现代地理学家对中国地理的认知和探索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中国也正在经历地球上最大规模的地表塑造。然而,很多研究成果和人文变迁还未被大众了解。而他主创的《这里是中国》这本书,正是大家重新认识中国的一小步。
北医三院ICU副主任医师薄世宁在演讲中谈到了2020年的重大医疗突破,包括抗衰老药物研发、晚期肝癌治疗、儿童近视眼阻断等成果。
对于大家关心的新冠疫苗研发的问题,薄世宁医生说,曾经平均15年才能研发出来的疫苗,如今不到10个月就已经进入临床三期研究。以前,单独的技术都在各自的道路上快速迭代,但今年各种技术融合在一起,就带来了了1+1大于2的改变。
减脂瘦身是大家关注度非常高的话题,高效健身减脂专家刘洹表示,只有做到高效健身,才能持续终身。在健康减脂的影响因素中,饮食的占比最大,到达70%,其次是锻炼,占20%,还有睡眠,约占10%。他在现场带领观众一起做了一套健身操,手把手教大家如何高效健身。
王潇是趁早公司创始人、著名效率专家,在演讲中,他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如何把习惯从无到有的养成,建立人生的秩序。她说道,当确立起点、正视目标、设立监督制度、遵循计划、记录对照、相互鼓励这几点都能做到时,正反馈就会开始,我们能重拾人生的秩序感,活出更有意义的人生。
在21日晚的活动上,《基因传》《癌症传》作者、普利策奖得主悉达多.穆克吉同华大基因CEO尹烨展开了跨国连线,这两位对基因和生物科技都有着深入地研究,两人围绕基因诊断和治疗的前景、疫情防控、基因编辑技术和伦理、运用基因技术复活灭绝动物等问题展开了一系列讨论。
当被问及基因技术治疗癌症的前景时,穆克吉表示,目前除非能够将百万以上甚至十亿级以上的细胞全部修正,否则无法实现对癌细胞的斩草除根。尹烨认为,不同地区发展情况、不同年龄区间的人群中,致死疾病的类型其实并不一样。在未来群体平均寿命提高的情况下,防比治更重要,如何带瘤生存,会成为未来重要的健康议题。
11月22日是活动的最后一天,当天有4场沉浸式演讲以及一场国际连线。第一位出场的嘉宾是著名历史科普推广人、历史作者张玮,他在演讲中用第一个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刘长春、“两弹元勋”之一郭永怀、淞沪会战中死守宝山的600壮士之一姚子青这3个人的3个故事,分别从一个人的信念、一群人的信念以及一个国家的信念三个层面,探讨了关于“信念”的问题,他希望大家能从历史中感受到血肉和温度,读懂过去,活好当下,坦面未来。
著名金融学者香帅以汽车厂商特斯拉为例,讲述了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经济趋势和金融思维。她强调,未来的资产世界是分化的时代,找到能被大众都接收的“叙事”路径会变得更加的重要。而“叙事”思维同样可以运用到个人身上,怎么样使人的价值更大?成为和大家预想的人,守住风险底线,构造自己的信用体系,就能在分化的时代找到自己向上的那条路。
老龄化对于中国而言是巨大的挑战之一,面对已经到来的老龄化社会,我们可以为老去的父母做些什么呢?住宅研究者逯薇提到,住宅适老也是一种尽孝。为父母的家进行卫浴、灯光、墙面扶手、门洞大小等方面的居住改造,帮助父母更加幸福、平安地度过晚年。她诙谐幽默的编了一段顺口溜方便大家记忆:卫浴改造重点抓;地面防滑无高差;墙面握杆扶手加;门洞八十够宽大;灯光亮度要增加;紧急呼叫秒应答!
在2020年这个充满黑天鹅的当下,如何保持开放性、打开边界,和这个世界建立起良性的对话?科幻作者陈楸帆给出的答案是阅读科幻小说。他说科幻小说能够帮助人们更好的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因为科幻是关于变化的文学,当阅读时,会将原有的世界理解抛之脑后,建立起一种全新的对科幻的世界观的想象,这种想象,对于保持自身的开放性非常重要。通过科幻的讲述让不同文化、语言、信仰的人能感同身受,用共情故事而不是语言强权,来弥合撕裂的现实,进而构筑人类共同的信念和未来。
压轴登场的,是以色列著名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教授和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评论员吴伯凡,两人就“人类的未来会走向何方”这个大问题进行了跨国连线探讨。
赫拉利教授曾在《未来简史》中预言,生态崩溃与技术颠覆,是除核战争外,人类所面临的两个最重要的问题。在连线中,他表示,今天的技术比过去我们在历史上的技术更强大,但同时也要警惕这些技术可能会把一小部分拥有特权的人变得更加强大,而这是非常危险的。技术应该用来解决大多数人所面临的难题,为所有人创造福祉,科技向善才应该是企业所追求的。
赫拉利教授特别提到,他直至现在都没有使用智能手机,因为智能手机带来的碎片化和纷繁复杂的信息会极大分散他的注意力。 对此吴伯凡也表示认同,他说百年来,人类拥有的技术越来越强大,但是人类管理技术、如何让自己去使用技术的能力并没有随之而增加。今天创造的信息越来越多,我们去管理信息、管理自己行为的能力并没有比古人强多少,如何不被信息操控,是保持良好的个人生态和社会生态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在谈到生态问题时,赫拉利教授和吴伯凡共同认为,我们今天面临的生态灾害,应该用一种新的全球化视野来看待它,全人类的问题必须要全人类一起解决,任何把责任推给别人的做法都是不对的,对于解决问题毫无帮助。
赫拉利教授强调,全球化和国家化是不矛盾的。真正的民族化是让国民的爱国主义情怀更深厚,强调国家的身份认同,而不是要去仇恨外来人口。加强民族认同,保持心态开放,才能更好的彼此合作,用全球化的视野和观点,来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未来危机四伏,但也生机涌动,面对席卷而来的未来浪潮,我们只有以变革的态迎接未来,决胜未来。
(晶报供稿)
编辑 陈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