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出版的知识狂欢:一场关于“未来”的思想碰撞交响曲

读特记者 焦子宇 通讯员 孙雨薇
2020-11-22 18:37
摘要

11月20日,作为第二十一届深圳读书月主宾社,中信出版为深圳市民读者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活动——2020“年度观念”剧场演讲。

11月20日,作为第二十一届深圳读书月主宾社,中信出版为深圳市民读者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活动——2020“年度观念”剧场演讲。该活动举办时间为20-22日,由中信出版携手深圳广电集团和中国平安共同打造。在20日活动当天,7位重磅嘉宾在活动中以5G国际连线大直播+沉浸式演讲的形式,串联7场知识大秀,并在各大媒体平台同步直播,共吸引逾600万网友观看。

吴军:我们不预测未来,我们创造未来

活动首先连线了身处硅谷的 “文津图书奖”得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工学院董事吴军博士。科学家出身的吴军,著有《智能时代》《全球科技通史》等多部畅销作品,这些著作广泛地影响了新经济和互联网产业。在新书《信息传》中,他回溯了信息技术的发展史,用信息科技的视角对个人决策、财富增长、国际格局等问题进行了全新解读。

连线中,谈及信息技术发展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吴军认为,5G技术创造出了一个万物互联的世界,而智能手机的普及也改变了我们生活和处理信息的方式:我们享受到了信息多元、连接便利的福利,也要应对信息碎片化、难甄别的挑战。

作为技术专家,吴军也对量子信息技术的未来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量子芯片将使计算速度发生质的飞跃。芯片技术是信息技术的关键一环,中国的自研芯片产业该如何发展?

吴军提出了两个要点:培养更多理工科优秀人才;创造厂商有需求、国家有扶持的良好大环境。吴军认为,要培养科技人才,需要有更多的人投入暂时没有实际收益的基础科学,这背后离不开国家和企业的支持和投入;而要成为科技强国,不仅需要长期投入,也需要企业持续生产出有竞争力的产品,需要更多有风险承担能力的人投身创业行业。

郭浩:384种传统色,凝聚中华文化之美

文化学者郭浩是畅销新书《中国传统色》的作者。在过去两年里,他翻阅了近400部与色彩相关的文献典籍,从故宫里考据出384种中国传统颜色,写成了这本书。

谈及创作初衷,郭浩回忆,2018年,一部刷屏的古装剧带火了“莫兰迪色”,这激发了他研究故宫色彩的灵感。一次日本旅游的经历也刺激了他:他看到一所学校用日本传统色涂抹墙壁,每一个色块都标明了色名和典故——文化的传承,就是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中集成的。于是,他决心寻找和总结我们中国自己的传统色。

郭浩说,中国传统色有三个特性。第一个特性是精致、微妙。比如“玄”是太阳将出未出的时候,天空黑中透红的颜色;而与之相对的“纁”,是太阳落到了地平线下面,折射出来的红黄交织的余光。帝王礼服讲究“上玄下纁”,就代表着古人对天地的敬畏。

第二个特性是诗意和曼妙。“东方既白”来自苏东坡《赤壁赋》,可是苏子与客在文中“相与枕藉乎舟中”,这种颜色完全来自诗人浪漫的想象;在古诗文中反复出现的 “暮山紫”,源自王勃的《滕王阁序》:“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这样如梦似幻的场景,很难说清是具体的颜色还是诗人的想象。

第三个特性是贵气和隽妙。比如“天水碧”,是南唐李后主宫中一次染绿色忘记收,被露水打湿后变幻出的色彩。而“海天霞”,是明代织染局染出的一种海上霞光映在罗上的颜色。

郭浩说,这些美丽的传统色代表着我们独有的东方之美、汉语之美,它们是从文化中打捞出来的,带着历史的悠长韵味。

耿华军: 这里是中国——重新发现中国之美

耿华军是科普自媒体“星球研究所”的创始人。去年,星球研究所集合了中国主题文章的精华内容,联合人民网、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创作出了一本“典藏级国民地理书”——《这里是中国》。

演讲中,耿华军分享了研究中国地理的魅力。他认为,地理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看世界的视角:文人眼中美丽的秋天,在地理学家眼中正在发生一场关于太阳、植物、动物和人类的能量大转移;游客啧啧称奇的喀斯特地貌,对于当地人却是贫困的罪魁祸首;云南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其实来自空间和时间上的大折叠;罗布泊历史上的环境恶化,导致了一个文明的灭亡,这是自然对我们的警示;九寨沟现在的美丽景色,是由冰川运动、地震、山体崩塌等等毁灭性的自然力量造就的,这引发了对人生的思考。

耿华军表示,由于科学的进步,近100年间,现代地理学家对中国地理的认知和探索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中国也正在经历地球上最大规模的地表塑造。然而,有很多的研究成果和人文变迁还未被大众了解。《这里是中国》这本书,正是我们重新认识中国的一小步。

薄世宁:医学永远给我们带来希望

北医三院ICU副主任医师薄世宁曾奋战在2003年非典一线,也作为专家组成员以及各种大型的救难救灾现场。他创作的《薄世宁医学通识讲义》用通俗的语言,系统阐述了普通人应该了解的医学基本知识,荣获2019年度中国好书。

在演讲中,薄世宁医生分享了2020年的重大医疗突破,包括抗衰老药物研发、晚期肝癌治疗、儿童近视眼阻断等成果。

对于大家关心的新冠疫苗研发的问题,薄世宁谈到,曾经平均15年才能研发出来的疫苗,如今不到10个月就已经进入临床三期研究。他认为,抗体药是我们目前已有、最有希望战胜新冠肺炎病毒的特效药。以前,单独的技术都在各自的道路上快速迭代,但今年各种技术融合在一起,就带来了了1+1大于2的改变。

刘洹:科学减脂,高效率和可持续应兼得

刘洹是高效健身减脂专家、美国国家运动医学院减重专家、运动营养专家,也是畅销书《4分钟极速减脂》的作者,他在演讲中介绍了高效率和可持续可以兼得的科学减脂法。

他认为,只有做到高效健身,才能持续终身。在健康减脂的影响因素中,饮食的占比最大,占70%,其次是练,占20%,还有睡眠,占10%。当被问到未来的肥胖状况,刘洹认为,按照目前中国的肥胖率增长趋势来看,未来可能有超过80%的人存在肥胖问题,“只要现在懂一点点减肥的知识,以后就会成为一个躺瘦加躺赢的人。”

王潇:用五种时间,重建人生秩序

王潇是趁早公司创始人、著名效率专家,在新书《五种时间》中,她的“五种时间”理论打破了既有的时间管理认知,帮助读者重建时间管理方案、获得正向人生。

在演讲中,王潇分享了她组织关于自我提升的“100天训练营”的经验,她和团队通过科学的激励和干预,将训练营的打卡完成率从最初的2.7%提高到了74%,她将这称为“通向未来的100天”。

尹烨对话悉达多·穆克吉:基因科技与半人半神

悉达多.穆克吉是印度裔美籍医生、肿瘤专家、知名科普作家,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癌症治疗与血细胞有关的基因功能上。2010年,他的代表作《众病之王:癌症传》出版,并于次年荣获普利策文学奖, 2016年,《基因传》出版后,迅速高居亚马逊榜单前列,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

华大基因CEO尹烨曾经主持和参与了近百个国际基因组合作项目,是我国"非典"、"新冠肺炎"疫情科研攻关主要参与者之一。他的代表作《生命密码》系列带读者走进了不一样的生命科学世界。

这次直播连线中,这两位对基因和生物科技都有深入研究的作家围绕基因诊断和治疗的前景、新冠疫情防控、基因编辑技术和伦理、运用基因技术有望复活灭绝动物等问题展开了一系列讨论。

当被问及基因技术治疗癌症的前景时,穆克吉表示,目前除非能够将百万以上甚至十亿级以上的细胞全部修正,否则无法实现对癌细胞的斩草除根。尹烨认为,不同地区发展情况、不同年龄区间的人群中,致死疾病的类型其实并不一样。在未来群体平均寿命提高的情况下,防比治更重要,如何带瘤生存,会成为重要的议题。

编辑 许舜钿

(作者:读特记者 焦子宇 通讯员 孙雨薇)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