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消协利用互联网舆情监测系统,对10月20日-11月15日期间相关消费维权情况进行了网络大数据舆情分析。监测发现,今年“双11”促销活动期间,消费负面信息主要集中在直播带货、不合理规则两个方面。
直播带货:明星带货涉嫌刷单造假
直播带货的“槽点”主要集中在明星带货涉嫌刷单造假,售后服务满意度低、体验较差两个方面。一方面,观看人数吹牛、销售数据“注水”等“影响力”指标的造假,已经形成一条产业链。而另一方面,恶意刷单、花式踢馆、虚假举报等同业竞争也污染了直播生态。
据报道,11月11日晚,当红脱口秀演员李雪琴与杨天真等被邀嘉宾在某平台参与了一场直播活动。李雪琴或许不知道,刚刚和她互动的大部分都是虚假的机器人粉丝。一位全程参与此次直播的工作人员表示,311万观众中只有不到11万真实存在,其他观众人数都是花钱刷量,而评论区与李雪琴亲切互动的“粉丝”的评论,绝大部分也是机器刷出来的。
直播带货虽然火爆,但相当一部分只顾着聚流量、扩销量的商家其实并没有相应的售后服务体系;同时,商家、主播之间责任界定不清晰,遇到售后问题时互相“踢皮球”,进而引发消费者围观吐槽。
不合理规则:杀熟套路令“薅羊毛”人屡被“割韭菜”
而在不合理规则方面,电商选择性推送优惠券精准杀熟;平台利用算法技术给不同类型消费者数据“画像”并量身定制更“懂你”的商品和服务,老用户看到的价格比新用户贵,或搜索到的结果比新用户少。此外,不合并付尾款不能使用满减优惠券、不付尾款不能退款、付尾款必须熬到凌晨、双11当天不能退款等“硬规则”引发无奈“吐槽”。诸如计算满减、津贴、红包、合并购买等堪比数学考题的玩法,抬高了消费者的时间成本,降低了便捷感体验,导致“尾款人”热情下降。
10月16日,北京的韩女士使用手机在某电商平台购物时,中途错用了另一部手机结账,却意外发现,同一商家的同样一件商品,注册至今12年、经常使用、总计消费近26万元的高级会员账号,反而比注册至今5年多、很少使用、总计消费2400多元的普通账号,价格贵25块钱。
中消协建议:消费者应量需而“入”、度入而“出”
为此,中消协呼吁并提醒消费者,对商家促销惯用的“沉锚效应”保持足够的清醒,警惕“先入为主”的被动接受,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合适的“锚点”,全方位考察接收信息。既要选择“看得见、摸得着、靠得住”的实惠,又要保持良好消费心态,量需而“入”、度入而“出”。既要从“懂自己”层面考量消费选择的实惠实用,又要从“社会责任”角度检视权衡自身消费行为的健康理性。
编辑 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