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宝藏岩:藏在“面引子”里的故事

记者 张雪松 文/图
2016-06-24 17:16
摘要

历经了十几年的相关违建拆迁、安置与保存等争议之后,以宝藏家园、宝藏岩艺术村、国际青年会所等“艺居共生”的面貌,在都市繁华中留存了下来……

 台北宝藏岩,一个巷弄蜿蜒、屋宇层叠的都市边陲聚落,是当年一些分不到眷村的退伍老兵和当地居民在军营外“私搭违建”形成的。虽然官方不承认它的形式是眷村的一种,但依然有少部分台湾文化人称,“广义的眷村也包含其它机关兴建或违建为主的外省族群居住地”。

另类宝藏岩以“艺居共生”的面貌,在都市繁华中留存了下来。1

另类宝藏岩以“艺居共生”的面貌,在都市繁华中留存了下来。

另类宝藏岩破旧的墙舍和艺术家的创作吸引了游人。2

另类宝藏岩破旧的墙舍和艺术家的创作吸引了游人。

另类宝藏岩破旧的墙舍和艺术家的创作吸引了游人。

另类宝藏岩以“艺居共生”的面貌,在都市繁华中留存了下来。

另类宝藏岩以“艺居共生”的面貌,在都市繁华中留存了下来。

历经了十几年的相关违建拆迁、安置与保存等争议之后,以宝藏家园、宝藏岩艺术村、国际青年会所等“艺居共生”的面貌,在都市繁华中留存了下来……

阿兵哥们搞违建了

台北市文化局的一位女研究员还主动向记者提供了与宝藏岩相关的老兵故事点滴:

82岁的老住户张守礼伯伯在这里住了五十年:“宝藏岩最初只有六家一寺,寺里有一个住持,一个尼姑。原来宝藏岩很少人知道,大家管这里叫公馆观音亭。1949年,军方来台后,将警卫部队进驻,设立营区管制,继而搭建多栋简陋的铁皮单身宿舍……把这个聚落地区称为‘国防部第一营区’。因为属保护区,这里的住房多是所谓的违章建筑。我那时服役于通讯部队……后来有屋主让了一个西侧屋、增编了一个门牌‘9之33’给我住。”

86岁老住户陈宝环奶奶:“最早是外省老兵刘班长先住这里的……大家都是自己盖房子,晚上盖。后来阿兵哥们一个拉一个,竟盖了一百多户,人多很热闹……阿兵哥对我们很不错,当时供电是由军营牵出来的,用水的话也是从军营水缸和水坑里拿。”

87岁的胡正怀伯伯:“我是江苏淮阴人。来台湾时,因为所属的不是正规部队,一直被改编。我退伍后才来的这里,用津贴4.5万元台币买了个铁皮和木板搭的房子……我退伍后在三军总医院工作。”

87岁的老住户白玉生伯伯:“我是河北大兴人。1948年要每户抽一个男丁当兵,我是家里老大,就在天安门那个朝房入伍,当时属于后勤部队警卫营,后来随部队撤到台湾。后来部队整编,我改到第七军当炮兵,参加过823炮战,真的很危险。后来在军中学会了开车,1969年,我到了宝藏岩警卫营给营长当司机……阿兵哥退伍后吃终生俸,退伍后,我在宝藏岩先是租房子,后来花了10万台币买别人的房子,再后来自己重新盖房子。那时都是趁夜里偷着盖,买砖、买水泥都是自己来,大家相互帮忙。这里的住户都来自大陆各省,大家相处融洽。”

另类宝藏岩的陋巷。

另类宝藏岩的陋巷。

另类宝藏岩中艺术家的创作。

另类宝藏岩中艺术家的创作。

他把怅然揉进了馒头

记者在宝藏岩一个房舍的电视里,看到滚动播放的老兵的纪录片,还有一个关于“面引子”的故事:

正宗的山东馒头不是用酵母粉发面,而是使用老面---“面引子”。昨天做馒头,留下旧面团;今天做馒头,就把旧面团放到新面粉里;明天做馒头,就用的是今天留下的面引子……张家做馒头,可能去隔壁李家借个面引子;你家的面引子,可能又传到村口高家去了……面引子就是这样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不停地被揉进新面粉里,造就一个又一个新馒头。

老兵老孙离家50年后,终于在1999年第一次回到青岛的老家。双亲和原配都已经过世,一夕的相别成了一世的遗憾。老孙只默默地抓了一把儿子家望做的面团,黯然带回了台湾,把这份怅然揉进了馒头,将所有的滋味都吞进肚子里。

2009年,家望带着女儿岁岁来到台湾,看到父亲在客厅的神桌上放着一个已经发黄变硬的面团,下边压的一张红纸上写着“1999年 青岛”……

编辑 刘波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