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出版、深圳光明新区文化发展中心主编的《寻找光明记忆:新城旧事》一书日前在深圳图书馆南书房首发,而这也是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我们深圳”丛书第八本面世的图书。
近年来,从“深圳学派”丛书、“深圳当代短小说8大家”系列,到《深圳自然笔记》、《草木深圳》、《深圳日历·植物篇》等本土自然读本,再到“我们深圳”系列,深圳的出版机构越来越重视对于本土文化的挖掘以及对本土作者的关注,在出版界中掀起了一股“深圳题材”的“出版热”。
对深圳历史进行“抢救性挖掘”
据了解,“我们深圳”丛书从策划、推动至今已有两年。去年首批推出5本图书,今年至今出版了3本,另外有几部正在送审中,即将面世。
“《我们深圳》丛书,因‘我们’而起,为‘深圳’而生。”在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社长胡洪侠看来,这套丛书将关注深圳的一切,可以“激活记忆,珍藏岁月”。“深圳的发展速度那么快,快得我们根本就来不及停下来记录我们自己的足迹,即使是这么年轻的城市,我们现在对深圳的记录也已经变成了‘抢救性挖掘’。”他希望这套丛书会成为那些关心并热爱深圳的人们的家庭藏书,从而让更多的深二代、深三代从中了解深圳。
丛书力图打造关于深圳的“大型文库”,“没有数量的限制,只要是‘关于深圳的一切’,都可以出。”胡洪侠说。而在内容上,这套人文普及丛书将围绕小切口,深入挖掘,讲述一个民间的深圳、个人的深圳、充满情怀的深圳,做到原创、独特和深入。图书采用图说的形式,梳理深圳人文、历史、地理、自然等领域的故事,以独特的视角来讲述个性化、多元的深圳,呈现出一种既有真实性又有人文性的写作和叙述,既充满故事的张力,又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深圳背景下的“个体叙事”
“我们需要有情怀、有文学要素的非虚构作品。”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副社长孔令军表示,如今,非虚构的写作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们深圳》文丛正是首部全面记录深圳人文的非虚构图文丛书,这套丛书处在了历史和情怀的交接点。
在责编岳鸿雁看来,这套丛书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注重个性化的叙述。目前除了《寻找光明记忆》是与光明新区文化发展中心合作之外,其他稿源均来自个人作者。“他们从每个人不同的角度,挖掘出一些好的故事,对读者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角度。”
其中,《她的老街》就是深圳作家张黎明以自身经历为线索所撰写的有关深圳老街的变迁发展,从1979年到1983年,用自己的视角看深圳改革开放之初的建设,并记录火车站、十字街、深圳墟、深圳河等见证深圳历史的重要地标。
而丛书中《寻找罗定朝:从哈莱姆、牙买加到中国》和《远渡加勒比——彼岸的祖父》两部书则来自于鹤湖新居的客家后人,并从表姐弟不同的视角,梳理海外华侨寻根深圳的动人故事,以及早年客家人远渡牙买加垦荒拓殖、艰辛创业的传奇,用家族历史去反映城市变迁,具有强烈的个人叙事色彩。
“让我们更加了解所在的土地”
“我们深圳”丛书设置了四个系列,包括故园家底、城市英雄、蓝天绿地、都市精灵,从中梳理深圳人文、历史、地理、自然等领域的故事。其中,“故园家底”系列是目前出得较多的一个系列,包括《寻找光明记忆》《中英街往事》《她的老街》《沙井蚝:前世今生》等,通过挖掘城市各个片区的人文历史,刷新人们对这座城市的了解。
例如《寻找光明记忆》一书就来自于光明新区文化发展中心从2014年开始启动的“寻找光明记忆”项目,项目组在光明新区寻找曾经的村落,寻找村落里的老人,寻找古旧的建筑和它们背后的故事,试图从那些本土人的氏族源流、古旧的建筑、传统的习俗、特色的美食中寻根光明,寻找到专属于光明的记忆。
该书主编、光明新区文化发展中心负责人陈瑛介绍,如今的光明就像是三十年前的罗湖和福田一样,伴随着深圳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的老建筑、老街巷、老传统的文化都在迅速消失,城市记忆的传承与保护任重而道远,“我们想和所有深圳人一起共同记录,以不同的形式保存文化、留住我们的城市记忆。”项目组每两个星期开展一次寻访活动,目前已经寻访五十余次社区,采访百余人。
深圳图书馆馆长张岩也一直关注着城市变迁中,文化工作者所能发挥的作用。“人们说到深圳的时候总是讨论最近几十年的历史,仿佛历史是从天而降的,深圳从一个边陲小镇直接变成了现在这个大都市。”深圳图书馆近年也开展了“深圳记忆”项目,在其中,她常常会受到震撼:鹤湖新居保留着那么宏大的客家围屋;原来文天祥的后人几百年前就已经迁居于凤凰古村这个古老的村落;坪山仅仅一个坑梓镇就留存着三十多座客家围屋......“深圳并不仅仅只有三四十年的历史,她有自己的传统,有自己的文化根基,通过这种行走才能看到的深圳这座城市的全貌,在了解这座城市的同时,我们才能更加热爱深圳。”
编辑 郑蔚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