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癌是头颈部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晚期喉癌多采取全喉切除手术治疗,这使得患者变成了无喉人,从此丧失了语言功能,这给其生活和社交带来很大困难。11月16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头颈外科首届食管发音公益培训班正式开班,来自全国各地的近20名无喉人参加培训,他们将在为期5天的培训中,学会在不借助任何工具的情况下恢复语言功能,重新回归社会。国家癌症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院长赫捷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院长王绿化,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副院长王东文等国内肿瘤治疗领域内的大咖出席活动。
无喉人依靠食管振动也能发出声音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院长王绿化在致辞中表示,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头颈外科举办的食管发音培训班已经开展了30年,让因病情需要做了全喉切除术的患者能够通过食管发音逐渐恢复一部分语言能力,该项目首次在华南地区举办,将能更好地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患者服务,帮助更多的无喉人能重获新“声”。
为了帮助无喉患者恢复语言功能,回归正常社交生活,国内外大力推广简捷、实用、经济、科学的“食管发音”法,对无喉者进行语言培训,无喉者通过一周的学习,不需要任何辅助工具,无手术、无痛苦,利用自身食管振动发声,学会发音方法,掌握字、词、句连贯技巧。
“患者做全喉切除术后,缺失了喉器官,并且进行了呼吸改道,颈部会有2厘米左右的气管造瘘口,无喉人无法发声,很多患者有了比较自卑的情绪。”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康复医学副教授吕春梅表示,30年前,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头颈外科开始做全喉切除术后患者的发声康复工作,教会患者通过食管发声。“原理是通过食管振动发声,具体来说,无喉人把气体吸入食管,再把气体排出,气体震动食管入口处,发出的声音就叫食管发声。”
30年“名项目”助无喉人重获新“声”
据了解,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头颈外科自1990年起每年举办2次食管发音培训班,至今已成功举办55期,帮助1000余名患者重建语言功能,经过30年发展已经成为全国“名项目”。
本次培训班理论结合实践,既有头颈肿瘤专家、食管发音专家自北京来深讲解理论知识,又有无喉者老师亲身指导患者实践,确保患者可以快速掌握相关技巧。本次活动全程不收取任何费用,公益聚力,旨在帮助越来越多的无喉患者重获新“声”,重建与外界沟通的桥梁。
今年70岁的田永光是一名无喉人,也是本次培训班的食管发音讲师。“30年前,我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做了全喉切除术,术后我积极学习食管发音,刚开始练习的时候非常费劲,因为我的大脑控制不了食道,学会了之后就不会那么累了。”田永光说,近30年来,他奔赴全国各地协助各大医院举办食管发音培训班,用自己的经验帮助更多无喉人发“声”。
如何才能更好预防喉癌?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头颈外科主任刘绍严表示,喉癌、下咽癌、颈段食管癌都有可能造成喉功能的完全丧失,从大量的病例来看,喉癌、下咽癌、食管癌跟我们的生活习惯是密切相关。“如果市民大量吸烟、饮酒,那么下咽癌、食管癌喉癌的发生率是明显增高的。”刘绍严说,市民出现了声音嘶哑、咽部的不适、吃饭的不畅,或者有吞咽的梗阻等情况,建议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
据悉,本次培训活动以深圳市“三名工程”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唐平章教授头颈肿瘤综合治疗团队为依托,将食管发音技术引入深圳,造福更广大的患者。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借助深圳市“三名工程”项目引进以赫捷院士领衔的肿瘤治疗领域的顶级专家团队及顶级医疗技术,提高深圳市乃至粤港澳大湾区肿瘤防治水平,切实造福深圳市及周边地区的肿瘤患者。
见习编辑 王子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