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判断”的角度看生产
朱海就
2020-11-17 09:50

判断是行动的前提,而生产是行动概念,因此判断也是所有生产活动的前提。允许个体运用自己的判断,才产生了生产活动。

“生产”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在主流经济学中,“生产”被视为一个要素的投入和组合问题,其中包括对技术的使用,这是从“物”的角度理解生产。下面将试图从“人”的角度,也就是“判断”的角度对“生产”做一个简要的考察。

人的行动必然是一个包含判断的过程。人不仅判断利润机会(企业家精神的体现),也判断对错、善恶、美丑、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等等。可以说,人的大部分知识是增进人的判断力的。比如,经济学知识可以帮助人们提升自己的判断能力。“判断”可以说是人的本质。假如个体不需要自己做出判断,只需要接受他人做出的判断,那就是否定了自主的行动,这和做奴隶没有区别。

人的行动(生产)总是离不开判断。人的每个活动都是在他的判断下产生的,人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判断,用自己的判断指导自己的行动,而生产是人的行动构成的。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为了满足需求。生产者把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东西生产出来,首先要经过头脑中的判断。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时,同样需要经过判断。

使“判断”得以可能,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制度安排,如价格、货币、品牌和声誉等等。离开这些制度安排,人的判断将是盲目的,生产活动将无法进行。要强调的是,这些帮助人们做出判断的制度必须是自发产生的,不能是人为规定出来的。比如,人为规定出来的价格是不能帮助人们做出准确判断的。人们根据这些制度进行判断的时候,也会推动这些制度本身的演进,从而推动人类的生产活动不断扩展。

相反,如限制上述使判断得以可能的制度的出现,那么生产结构将是扭曲的。如目前的学术体系就是如此。在这种体系中,“判断”没有发挥作用,采用的是“数一数”的方式,而不是运用判断来评价高校或教授的业绩。如数一数在期刊上发表了几篇文章,拿了几个奖,几个国家项目等。这是用“统计”的方式让人们接受某个人为给定规则的结果,而不是让人们根据自发产生的制度来判断。而经济学告诉人们,价值是不能统计的,只能是判断的对象。当判断不能在这一领域发挥作用时,这一领域的生产自然就是扭曲的。由于判断是生产的前提,当判断失灵的时候,也就意味着生产活动的停止,所有的生产都只是假装在生产。

“判断”意味着要承担不确定性,所以投入自己资产的人的判断才是承担了不确定性的判断,也才是真正的判断。不需要为自己的判断承担后果的判断是虚假的判断。比如一位专家,他所代表的机构不需要为这位专家的判断承担后果,那么这位专家所做的判断就是不可信的。所以,我们需要一种为自己的判断承担后果的产权制度,满足这一产权要求的生产结构才是正常的。

个体运用自己的判断,并投入资产实施自己的判断,才可能产生正常的生产结构,这是我们从“判断”的角度揭示出的原理。如某种制度安排不允许人们根据自己的判断投入自己的资产,这种生产结构就是不正常的。

这里再谈一下判断与创新的关系。创新是人的行动,而人的行动是与“判断”相关的,所以创新必然与判断有关。没有判断,就谈不上创新。只有在“判断”得以可能的情况下,创新才有可能。所以,创新首先是一个判断问题,判断是创新的前提。要让创新涌现,首先要允许人们判断。所以那些使判断得以可能的制度安排(价格、声誉和品牌)是创新的前提条件。在具备这样的制度条件的情况下,人们在运用自己判断的过程中会无意地产生创新,或者说,创新是人们运用判断的非意图的结果。相反,如不具备这样的制度条件,刻意地去追求创新,往往是南辕北辙,达不到目标。

判断是行动的前提,而生产是行动概念,因此判断也是所有生产活动的前提。允许个体运用自己的判断,才产生了生产活动。不允许人们运用自己判断,就等同于不允许人们有生产活动,而没有生产活动,就没有我们所需要的一切。

(作者系浙江工商大学教授)

见习编辑 王子烨

(作者:朱海就)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