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晚,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在广东省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举行。在此之前,广东奥体中心历经了320日的焕新升级——项目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首席总建筑师何镜堂领衔,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罗建河担任设计总负责人,近 200 名技术人员历经近两年时间持续奋战,向十五运会交出了满意答卷。
广东奥体中心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场馆顶部的飘带屋棚罩面。据何镜堂院士介绍,通常情况下,体育场的罩棚都设计为一个“闭环”,而广东奥体中心体育场则首次打破了国内体育场传统圆形的设计理念,独特的双飘带设计,象征着广州的改革开放和腾飞。

广东奥体中心项目总用地面积为65.4万平方米,兴建于1998年,当时与境外公司合作设计。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建筑设计院”)首席总工程师方小丹谈到,在此次改造升级中,原由境外公司负责的顶部飘带结构设计资料缺失,成为了项目团队成员遇到的最大难题。于是,团队前期通过查阅大量资料,根据现存纸质蓝图复建了整体模型,并辅助三维激光扫描进行了校验一致,进而复核与计算了升级改造后的使用需求,并进行了相应的结构加固设计,旨在提升建筑结构的整体性能。
设计总负责人罗建河介绍,原本的顶棚飘带造型下部,为裸露的钢结构。本次改造更新了材料。何镜堂院士团队在重点保留原有的飘带屋棚设计基础上,采用了PTFE张拉膜设计,对顶部结构进行了巧妙遮蔽,更加突出了粤港澳大湾区的“飘带意象”。改造后的飘带顶棚,造型更为灵动飘逸,如同波动起伏、充满动感的水浪。既像巨龙翱翔半空,又寓意着大湾区在新时代的腾飞,反映出广东飞扬奋进的新貌。
而在功能与实用方面,项目团队成员则致力于让该场馆成为兼具观赏性、互动性的表演空间。例如,在未来举办重要赛事和活动时,可通过声光电投影技术投射到PTFE膜上,呈现多样化动态光影效果,进一步增强现场氛围。该举措既有传承、亦有创新,使原有场馆树立起“新时代 新飘带”的崭新形象,充分彰显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气度。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现场总负责郭嘉表示,场馆的观众座位,采用了四种不同的蓝色,来表达“湾区环流”的澎湃之势。“花瓣状的看台,则凸显了广州市市花‘木棉’的意象,”何镜堂院士解读道,场馆观众座位在采用四种蓝色的基础上,同时融入了广东红棉的红色、香港紫荆的紫色以及澳门莲花的绿色三种主色调。以此构成湾区环流的视觉感受,塑造出激情、活力的粤港澳大湾区形象。
广东奥体中心的此次改造设计,完善了基础设施、智慧安保、设备及能源管理类等十大智能化系统。
新建的占地8000平方米的赛事运行指挥中心,赛事期间将用于指挥工作。赛后将转化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服务于场馆预定、场馆赛事举行、培训业务和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等场馆管理业务。可根据需求灵活调整为2个篮球场、8个羽毛球场、3个壁球场,以及若干乒乓球场,充分体现“简约办赛”的精神。
赛事运行指挥中心内,布置有竞赛信息、综合管理指挥、联勤指挥部等各类赛时指挥控制部门,可以说是十五运会赛场内的“最强大脑”。广东奥体中心内的所有的管理场景,均被“搬”到了赛事运行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这背后是广东奥体中心智慧场馆平台的支撑,该平台以物联网、大数据、AI、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为基础,针对场馆管理需求,构建起全场景智慧管理体系。
据悉,广东奥体中心确立了“一个核心平台引领,七大支撑体系协同”的架构体系,核心平台即智慧运营管理云平台,七大支撑体系涵盖物联感知、通信保障、安全智能控制等方面,全方位保障平台稳定运行与功能实现。例如,智慧场馆平台可以实时监测到广东奥体中心近2万的终端,赛时任何设施、设备出现故障都会及时显示,立刻得到维修和维护。
除了赛事运行指挥中心的“智慧管理”,团队成员也借助十五运会的大赛重要契机,奥体中心的室外广场升级为24小时全民健身平台,增加了3.9万平方米的绿化面积,并增设一条3km的户外园林休闲慢跑道,辅以大量户外健身设施,打造成人民的体育公园。市民可在此尽情运动,并通过智能设备和手机APP实时查看自己的跑步数据。
而在奥体中心体育场的二层架空平台,则增设了全长800米的AI智慧跑道。跑道沿途布设了智慧识别设备,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可提供配速记录、健康指导、社交分享及陪跑光影等沉浸式体验,市民只需手机扫码,即可获得里程、卡路里消耗等个性化运动报告。
此外,场馆外的智能立杆与云端算法协同可优化人流分流,提升步道使用效率。一路上的查询亭,也支持人脸注册、天气查询及活动资讯获取,5.5G网络系统,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科技,串联起“运动-娱乐-服务”生态闭环,既以科技赋能公园管理,更将传统公共空间升级为融合自然、社交与智慧服务的城市活力场域。

另一方面,为实现精彩赛会与美丽广东建设的深度融合,为新时代全运会筹办注入强劲的绿色动能与科技活力,此次广东奥体中心的改造升级,致力于打造适应岭南气候的绿色低碳现代体育场馆。场馆在硬件方面,也通过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实现了绿色低碳目标。项目团队成员充分考虑岭南气候特点,重点关注遮阳、隔热、通风和防潮等,同时加强室内外空间互动。施工期间的立面改造上,团队设计出了连续的标准化的幕墙单元,实现快速安装,同时也保留了一部分原有幕墙。通过外贴热工反射膜,改善了原有幕墙的热工性能,这样既保留了原有建筑的部分历史记忆,又缩短了工期。在功能和设备上,针对不同区域,团队采用了不同的改造策略,做到利旧与更新相结合。不但保证了体育场使用需求,也很大程度地缩短了工期,节约了造价。同时,此次改造设计中采用的光伏节能系统,整体预计每年将发电超过36.8万度。节约标准煤45.26吨,减少191.36吨碳排放,所有发电量均用于场馆自身用能,全面赋能广州赛区“100%绿电办赛”目标。
“办赛事就是办城市”,何镜堂院士表示,此次广东奥体中心改造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将其建设成“人民体育公园”。他希望赛事结束后,无论是附近居民,还是外地游客,都能来这里锻炼身体,使场馆真正融入百姓生活。
(华南理工大学供图)
编辑 吴诗敏 审读 秦天 二审 桂桐 三审 王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