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重塑设计边界,产学研共议数字未来!2025深港澳数字设计未来发展产学研交流会举行

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尹春芳/文 胡蕾/图
11-07 19:55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11月7日下午,“2025深港澳数字设计未来发展产学研交流会”在深圳天空美术馆成功举行。本次活动在深圳市委宣传部指导下,作为2025深圳设计周暨深港澳数字设计三城展的重要配套学术活动,以“重塑设计边界”为主题,汇聚了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专家学者、艺术家、设计师及产业界代表,围绕人工智能时代下数字设计的范式变革、产业融合与未来生态展开深度对话。

深圳市设计之都运营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溯在致辞中介绍了2025深圳设计周及深港澳数字设计三城展的整体情况,指出本次活动作为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搭建一个推动数字创意交流与产学研融合的高层次平台。

深圳市委宣传部原二级巡视员、深圳“设计之都”推广办公室前主任韩望喜在致辞中表示,在AI重塑设计边界的时代,设计的本质始终是“为人而设计”,其核心在于不可替代的人文智慧与文化表达。他呼吁构建深港澳设计创新共同体,推动三地优势从“各美其美”走向“美美与共”。

2025深港澳数字设计三城展总策展人、当代艺术家沈少民对各方支持致以诚挚感谢,并指出人工智能艺术正以跨学科的“新语法”打破创作边界,其本质是人类应对技术变革的精神出口与艺术化表达。

在首场圆桌对话中,多位专家学者围绕“AI技术驱动下的设计范式变革”展开深度讨论。深圳市广田建筑装饰设计研究院总院院长彭海浪担任主持,与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邱信贤教授、深圳大学车达博士、暗壳科技COO黄政民、澳门大学赵炎修博士、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孟恒宇等嘉宾,共同探讨AI对设计思维、教育及产业的影响。邱信贤提出,AI应成为强化人类文化与历史智慧的载体,而非取代人类判断。车达指出,当前设计教育需回归人文本质,警惕技术替代思考的倾向,强调美学基础与思维框架的构建。黄政民从工具演进视角分析,认为AIGC正推动设计从物理空间向虚拟叙事拓展,赋予情感表达更大空间。赵炎修以数字艺术创作为例,提出通过强化个人风格辨识度实现AI生成内容的“去同质化”。孟恒宇则从技术研发角度呼吁以艺术实践反哺算法创新,构建人机协同的良性循环。

嘉宾一致认为,AI时代的设计需在工具理性与人文价值间寻求平衡,以“为人而设计”为内核,推动技术、教育与产业的融合共生。

在第二场圆桌对话中,南方科技大学创新创意设计学院行政副院长李旭博士担任主持,与澳门大学梁蓝波教授、香港服装学院周世康院长、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吴健平教授、深圳大学张岩鑫教授、香港科技大学马菡璐等嘉宾,围绕“融合共生下的产业生态与未来”展开跨界探讨。梁蓝波指出,在AI与数字媒体时代,中国艺术需通过人机共创实现传统的当代转化,以沉浸式装置等新形态延续文化生命力。周世康强调,深圳应打造世界级“设计之都”名片,并通过政策引导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校企协同育人。吴健平从历史维度提出,人工智能应成为中国科技自主创新的契机,推动设计从“工具应用”走向“认知重构”。张岩鑫则认为,艺术本质是认知世界的方法论,呼吁以海洋艺术等跨界实践激发社会好奇心与创新力。马菡璐从学生视角出发,强调在技术迭代中保持“终身学习勇气”与人文独特性的重要性。

对话聚焦教育革新与产业协同,嘉宾一致认为,需通过深港澳三地资源联动、学科交叉与制度创新,构建兼顾科技前沿与文化根脉的产业生态,助力数字设计在融合中持续进化。

据悉,该交流会还特别设置作品创作导览环节。来自深港澳三地的多位青年创作者分别展示了他们在数字影像、交互装置、可穿戴科技等前沿领域的探索成果。这些作品不仅是三城展中“设计未来”的直观呈现,更以新生代的创新视角,生动呼应了交流会上关于AI赋能、跨界融合与技术伦理的深度讨论,展现出产学研协同激发下的设计新势力。

最后,深港产学研基地深港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黎奇峰作总结致辞。他回顾了本次交流会的成果,强调青年力量在数字设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呼吁三地继续深化合作,推动数字设计在产学研各环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编辑 李斌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桂桐 三审 吴吉

(作者: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尹春芳/文 胡蕾/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