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行十分钟,运动健康有“方案”:南山“宝藏社康”解民忧

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帅文清
11-04 17:36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在高新南社康粤海医学运动健康中心,做完骨折手术的杨先生对便捷、专业的康复服务赞不绝口。

“手术后在家门口社康就能做专业康复训练,省去跑远和排队的麻烦,这真是解了我的燃眉之急!”在高新南社康粤海医学运动健康中心,做完骨折手术的杨先生对便捷、专业的康复服务赞不绝口。

作为深圳首个嵌入文体中心的社康机构,这里通过“健身—评估—康复”一站式服务,让南山居民在家门口享受到“运动—健康”无缝衔接的全新体验。

一次“偶遇”:家门口的“宝藏社康”实现专业康复

时间回溯到九月初,彼时,在南非工作的杨先生意外骨折,紧急回国进行手术,出院后却陷入新的困境。“医生叮嘱要尽早做康复训练,但大医院的号源紧张,我坐着轮椅往返也不便。”正当他为此发愁时,一次偶然的拆线,让他发现了家门口的“宝藏社康”——高新南社康粤海医学运动健康中心,也能做专业康复。

“实在是太幸运了,离家轮椅十分钟的社康,竟藏着这么专业的康复服务”。谈及本次和社康的“偶遇”,杨先生提及最多的一个词便是“幸运”。

如今,每周5次的康复训练成了杨先生的固定日程:针灸、肌筋膜松解、平衡协调训练……一系列针对性的项目让他的恢复速度远超预期,专业的康复团队还会根据他的自身情况,循序渐进布置“家庭作业”。

“设备比我想象得还专业,方案每周都根据恢复情况调整,不到一个月就能做简单运动了。”杨先生指着训练区的专业器械感慨,曾经对运动能力受损的担忧,如今已转为对早日康复的信心。

一套方法:闭环管理实现科学康复路径

负责杨先生康复训练的郭坤舜是该中心的运动康复师,他告诉记者,中心针对不同人群推出了慢病康复、运动康复、术后康复、脊柱侧弯矫正、慢性疼痛缓解等特色服务,采用“评估—定方案—干预—再评估”的闭环模式,确保每个患者都能得到科学的康复指导。

“以术后康复为例,我们会先通过专业评估了解患者的损伤程度、恢复情况,再制定包括软组织梳理、关节松动、主动训练、有氧训练在内的个性化方案,实施干预的过程中还会根据恢复进度动态调整方案与节奏,从而让康复更高效。”

作为高新南社康“上新”后的首批受益居民,杨先生的康复进程远超预期。郭坤舜认为,这得益于三大因素:“一是患者极高的配合度和积极性;二是科学、循序渐进的个性化方案避免了二次损伤;三是‘社康—家庭’的近距离模式保证了训练的持续性和便利性。”

一种创新:社康“嵌入”文体中心,探索体卫融合新路径

走进这家社康,扑面而来的不是传统医疗机构的消毒水味,而是活力十足的运动气息。

色彩明快的功能分区指示牌下,居民们或在全科诊室就诊,或在体适能测评区进行体能测试,或在个性化训练区挥汗如雨。

这里模糊了“看病”与“锻炼”的界限,构建起一个“运动促进健康、医疗保障运动”的无缝衔接场景。

除了传统社康功能区,体适能测评区、个性化训练区、康复治疗区成为这里的“特色地标”。并配置了20余种专业设备,可进行身体成分分析、心肺耐力评估、体态分析等科学评测。

值得一提的是,中心在诊疗上还融入了传统中医智慧,针对肌肉拉伤、关节扭伤等常见运动损伤,采用针灸、推拿、拔罐等中医手段配合康复训练,帮助患者快速恢复。

同时,粤海医学运动健康中心有充足、专业人才资源护航,已配备4名运动康复医生及2名护士,保障运动健康服务有序、专业开展。

此外,中心还联合了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运动医学与康复医学专家团队,定期会有专家到中心坐诊、带教,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三甲医院的诊疗服务。社康医生也持续参加北大深圳医院专项培训,进一步提升团队专业水平。

中心开业两个月,日均接待居民约30名,除接待运动损伤康复人群外,也不乏寻求科学运动测评的市民和受肩颈腰背疼痛困扰的上班族。

在这里,专业健康服务正精准覆盖各类运动需求群体,运动氛围与社康的健康服务相互呼应,形成了“训练有场地、健康有保障”的良性循环。

第十五届全运会赛事将要在深圳各大场馆如火如荼地进行,也带动了全民运动热情的持续高涨。粤海医学运动健康中心将为更多市民提供专业运动健康指导,守护大众科学锻炼,共赴健康高品质生活。

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 刘兰若 审读 张蕾 二审 周梦璇 三审 刘思敏

(作者: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帅文清)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