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计时5天!赴一场全运之约,深圳如何打造“经济引力场”

读特记者 钟诗婷
14:00

读特客户端

读特在线,您的新闻观察眼

摘要

深圳各赛区正以赛事为链,串联起城市的消费与文旅体验

距离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在粤港澳三地正式拉开大幕仅剩5天,作为核心赛区的深圳,早已脉搏偾张,全城“上紧发条”。

当世界的目光聚焦于此,一场体育盛宴将如何点燃一座城的激情与活力?

故事,或许可以从一张小小的全运会票根说起。它不仅是通往赛场的门票,更像一把解锁深圳无限精彩的“万能钥匙”,引领我们探寻这座城市如何巧妙地将澎湃的“人气流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增量”。

从赛场到“远方”:一张门票的奇妙漂流

在深圳,观看一场全运会比赛,其体验早已不局限于赛场内的90分钟或几小时。当终场哨声响起,精彩才刚刚开始。一张比赛门票,正成为撬动城市文旅消费的有力杠杆,形成一个强大的“引力场”,将观众从体育馆的座位席,无缝引导至城市的每一个活力角落。

图片来源:宝安文体通

这背后,是深圳精心设计的“票根经济”新玩法。凭借一张购票凭证,无论是去“湾区之光”摩天轮俯瞰城市夜景,还是在全球最大的室内滑雪场——前海冰雪世界体验冰雪激情,都能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折扣优惠。这种“一日观赛,多日消费;一人参赛,全家旅游”的模式,正成为越来越多来深旅客的行程标配。

这股引力并非偶然。从宝安区免费接驳赛场与商圈的主题巴士,到光明区将赛事与田园风光、非遗潮玩巧妙融合的文旅消费券,再到福田、龙岗等区整合“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的优惠礼包……深圳各赛区正以赛事为链,串联起城市的消费与文旅体验。

这是一场精准的城市营销,让赛事带来的巨大客流,如活水般精准灌溉到消费市场的毛细血管中,让赛事的“流量”真正“流”进了城市的经济版图。

城市地标“上新”忙:用全新体验承接“泼天流量”

如果说“票根经济”是引流的“术”,那么深圳近年来持续“上新”的一系列世界级文旅地标,则是承接这波“泼天流量”的“道”。

全运会的举办,恰逢其时地为这些城市新名片提供了一个面向全国乃至世界的华丽舞台。

就在11月1日,备受瞩目的深圳湾文化广场正式向公众揭开面纱。这座以海边原石为灵感、散落着“悬云石”等奇特建筑的文化综合体,甫一亮相便惊艳四座,成为市民游客感受设计与艺术魅力的全新殿堂。

深圳湾文化广场。图片来源:读特客户端

视线转向宝安,这里更是星光熠熠。不久前开业的前海冰雪世界,以其全球最大室内滑雪场的规模,让南国居民在家门口体验冰雪驰骋的激情,成为无数游客来深观赛之余的必打卡项目。

前海冰雪世界。图片来源:宝安文体通

不远处,高达128米的“湾区之光”摩天轮缓缓转动,与即将承办全运会闭幕式的全国最大户外水上舞台欢乐剧场、作为高端演艺殿堂的“湾区之声”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欢乐港湾的璀璨图景。

“湾区之光” 摩天轮。图片来源:宝安文体通

而坐落在中央绿轴上的“湾区之眼”(湾区书城),这座全球最大的实体书城,早已成为知识与灵感交汇的引力场。

“湾区之眼”。图片来源:深圳特区报

这些新地标,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被全运会的“金线”巧妙串联起来。它们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市民和游客的消费体验,更重要的是,它们共同塑造了深圳一个更加立体、多元、富有魅力的城市形象。

当观众们手持门票,从激烈的赛场走出,无缝切换到滑雪、看展、读书、观剧的休闲模式中,他们体验到的,是一个将体育精神、文化内涵与现代生活完美融合的活力之都。

从“流量”到“增量”:赛事经济的“深圳逻辑”

将“人气流量”转化为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量”,考验的是一座城市的远见与内功。全运会,正是检验深圳这套“转化逻辑”的试金石。其背后,是坚实的产业基础、前瞻的融合战略与强大的创新基因在共同作用,共同激发着赛事经济的“乘数效应”。

深圳市体育中心体育场。深圳晚报记者 林炜航 摄

这套逻辑的底气,源于深圳经济稳健强韧的基本盘。审视2025年前三季度的经济数据,2.79万亿元的GDP总量与5.5%的增速,展现了深圳经济的强大韧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3.83万亿元,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高达42.7%。这组数据揭示了一个事实:深圳不仅有能力办好一场盛会,更有能力将盛会带来的机遇,嫁接到自身强大的制造业与产业升级的浪潮之中,实现“体育+产业”的深度共振。

这套逻辑的实现路径,在于“文体商旅”深度融合的先行探索。深圳早已在“体育+”的产业结构上谋篇布局。从国家体育总局与文旅部在深圳联合举办“全民全运”促消费活动,到深圳各区因地制宜推出都市体育产业政策,再到中国银联、美团等市场主体纷纷入局,推出专属金融方案与消费产品……一个由政府引导、市场驱动、多方参与的体育消费生态已然成型。全运会更像一个催化剂,它激活的是一个早已准备就绪、蓄势待发的庞大系统。

图片来源:深圳新闻网

这套逻辑的核心驱动,是根植于城市血脉的创新基因。大型赛事的举办,往往能成为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的“试验场”和“展示台”。在深圳,这一点体现得淋漓尽致。从赛场内应用的5G+VR观赛、无障碍导航等智慧技术,到赛场外以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大疆无人机、优必选机器人为代表的“深圳智造”矩阵,全运会为深圳的科技创新成果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展示窗口。这不仅能直接带动相关产品的销售,更能通过赛事IP的加持,提升品牌价值,拓展全球市场,将无形的“流量”转化为有形的订单与合作。

机器人天团亮相十五运赛场。视频来源:大湾区新闻

图片来源:华夏时报

十五运会的举办,为深圳提供了一个高光舞台,但对于这座务实的城市而言,精彩的赛事仅仅是序章。真正的考验,在于如何将涌入的巨大人流、商流、信息流,系统性地转化为城市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能级提升的持久动力。

而深圳的核心逻辑则是:不唯流量,重在留量,更追求增量。通过一场全运会,深圳再次证明了其将外部机遇内化为自身发展动能的强大能力。这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流量变现”模式,或许才是这场体育盛会赋予深圳,乃至更多中国城市的最具价值的财富。

编辑 高原 审读 张蕾 二审 郑蔚珩 三审 万晖

(作者:读特记者 钟诗婷)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