坪地低碳教育“多点开花”:少年赴港发声,全域实践绘就生态新篇

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罗实宜 文/图
10-31 13:05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10月29日,“美丽中国,零碳行动”2025年联合国中国青少年环境大会在香港举办。龙岗外国语学校四年级学生薛楚衡作为深圳代表登台,以《从深圳出发,守护蓝色星球》为主题,用真挚话语讲述塑料瓶的“重生之旅”,生动诠释“碳中和不是遥远口号,而是人人可为的日常行动”,其发言赢得全场持久掌声,成为中国青少年向世界传递低碳理念的鲜活注脚。

这份植根于心的环保初心,并非偶然萌生,而是源自薛楚衡在坪地街道通产丽星塑料包装回收利用科普基地的一次特殊探访。在这里,他亲眼见证废弃塑料瓶经分拣、粉碎、熔融重塑的全链条过程,深刻领悟到“垃圾是放错地方的宝藏”,自此立下“以小手护蓝天,做碳中和小卫士”的誓言。此后,他以“红领巾讲解员”的身份,从校园升旗仪式到社区公益活动,再到全市宣讲舞台,持续传递低碳理念,更在“鹏城少年说”第三届深圳市少先队员演说大赛中斩获总决赛特等奖。薛楚衡的成长轨迹,正是坪地街道深耕低碳环保教育、推动绿色理念落地生根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坪地街道立足“教育赋能绿色发展”核心理念,创新性构建起产业、研学、文化、实践四位一体的全域低碳教育体系,成功让低碳环保从理念倡导转化为全民自觉行动,为基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

产业赋能:筑牢绿色根基,打造标杆阵地

作为全国首个绿色产业人大代表联系点,坪地通产丽星科技园区既是绿色产业创新高地,更是环保教育的核心阵地。

深圳市人大代表陈寿创新打造的“环保绿色银行”,突破传统回收模式局限,将生活垃圾细分为14类专业化回收,较深圳市标准翻倍,实现回收品类的精准覆盖。科普展厅内,可降解塑料包装、竹纤维容器、再生塑料制成的希望小学课桌椅、全链条减碳生产线等创新成果,直观呈现“资源循环利用”的生态价值;而塑料“分级利用”体系——优质再生料制为原生塑料粒、次质料变身文创产品、废料加工为耐用建材,则构建起“物尽其用”的闭环生态,生动诠释了绿色产业与环保教育的深度融合。

研学筑基:创新场景体验,让低碳可感可及

在产业赋能筑牢根基的同时,坪地街道以场景化体验为抓手,打造“坪仔C游记”校外半日课堂这一文旅IP。

该IP将深圳国际低碳城的绿色地标串联成线,构建出移动化、场景化的环保课堂。学生们乘坐主题公交出发,沿途探寻气膜馆“两个月建成、可循环使用”的低碳奥秘,触摸会展中心立体化绿植墙,亲身体验声控节能喇叭的科技魅力,在微藻氧吧观察绿色藻液净化空气的神奇过程,更在未来大厦感受“光储直柔”技术的前沿力量。

此外,龙岗能源生态园彻底颠覆了学生对垃圾的认知——这座日处理5100吨生活垃圾、年发电量达12亿度的“绿色工厂”,让孩子们深刻读懂“垃圾≠废物,循环有价值”的生态理念,推动低碳认知从抽象到具体的转变。

文化浸润:拓宽传播维度,让绿色深入人心

除了产业实践与研学体验,坪地街道更以文化为纽带,拓宽低碳理念的传播维度。

比如,“绿美低碳・书香坪地”读书分享会系列活动,搭建起“阅读+环保”的跨界桥梁。活动既从《唐诗简史》等经典中探寻古人的生态智慧,也围绕低碳主题书籍展开深度研讨,不仅走进社区惠及居民,更延伸至京泉华科技产业园,推动绿色理念融入企业文化,实现环保教育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与此同时,“湖畔音乐季”“乐动湖畔・碳寻美好”C游派对等活动,将音乐、文旅与低碳理念有机融合,让不同年龄段、不同群体在轻松氛围中接纳环保理念,彰显出低碳教育的包容性与创新性,让绿色基因深度融入城市发展血脉。

从通产丽星的产业实践到“坪仔C游记”的研学课堂,从书香浸润的文化活动到少年代表的国际发声,坪地街道以系统化思维构建全域低碳教育体系,让环保理念在产业实践中萌芽,在场景体验中生长,在文化浸润中扎根。未来,坪地街道将持续深化“低碳+”教育场景创新,让绿色种子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以基层实践助力美丽中国建设,向世界展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层力量与鲜活实践。

(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 刘彦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李璐 三审 江晓蚕


(作者: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罗实宜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