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德育赋能教育强国建设与教育高质量发展,10月30日,2025年全国“德育强教”学术论坛在深圳坪山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德育研究中心主办,深圳市华朗学校承办,深圳市教科院、坪山区教育局作为指导单位。本次论坛云集了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海南师范大学、深圳大学等全国高校德育领域20多位顶尖专家学者,同时,来自100多所学校的一线教育工作者共200余人参与了这场思想和学术的盛宴。

2025年全国“德育强教”学术论坛以探索新时代德育创新路径为核心,深度研讨德育工作的实践方法与未来方向。论坛通过学术主旨报告、课堂观摩、讨论交流等形式,全景呈现在德育领域的前沿探索与实践经验,9位国内权威专家高水平的专题报告,既有理论高度,又紧密贴合一线教学实际,为参会者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引与实践范式。

开幕式上,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王澍教授、深圳市坪山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闻佳鑫博士、深圳市华朗学校校董郭晓欣女士分别致辞。王澍教授代表主办方表示,本次论坛旨在搭建德育教育理论研究与一线实践的桥梁,凝聚德育强教共识,形成可复制推广的育人范式,为中国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精神动力。闻佳鑫院长立足深圳教育创新背景,指出德育是塑造城市精神内核、培育时代新人的关键抓手,深圳始终鼓励各类学校在德育理论与实践中探索创新,让德育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郭晓欣女士介绍了华朗学校个性化教育特色和全人教育理念下“爱与规则并行”的德育实践,期待以此次论坛为契机,汲取学术智慧,深化德育探索。

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柳海民以《历史循证: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创立》的专题报告拉开学术论坛序幕。柳海民教授分享了恩师王逢贤老师的教育学思想,内容涵盖全面发展论、教育先行论、教育规律论、教育过程论、教育产业化、德育过程等。王逢贤老师作为新中国第一代教育理论家,德育学界奠基人,其“矢志追求真理、坚守大学本真”的立治学品格让与会者受益匪浅。柳海民教授的报告不仅是一次对前辈学人思想精华的梳理与致敬,更是一场立足于历史循证、致力于体系创新的学术示范。
随后,八位专家学者围绕“德育强教”的核心议题,从多元维度展开了深入探讨。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檀传宝以《真强国需要真德育》构建了“德育软实力与国家硬实力协同发展”的学术理念,他指出真正的教育强国最终也必将服务于教育的目的——人的培养。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林丹在《规范的创造性:基于“好人”的“三德一体化”师德观探析》中论证了“德性伦理”与“规范伦理”并不冲突,并指出师德的本质要求“教师是一个好人”。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郑航围绕《德育强教的关键在于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能力》,提出教师既要具有基于价值理性的使命感,也要激活“热认知”,还要充当“共情”利益相关者,更要做有人格魅力的好老师。海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易连云以《基于西方哲学逻辑的当代中国学校德育理论与实践创新》为题,提出中国德育创新需扎根中国哲学体系,同时借鉴西方德育在个体尊重、实践育人等方面的经验。
深圳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傅维利解读《威廉斯道德自我沉溺理论及其对当代中国道德教育改革的启示》,警示“道德虚伪”的教育陷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班建武以《“我们感”的丧失与代际经验交集的重构》切入,指出要建立新的代际叙事逻辑、积极转变代际交往心态等方式重建情感共同体。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程红艳从制度层面提出《改革攻坚期教育制度正义的展望》,强调“德育强教需要制度正义的支撑”。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高德胜以《对学校时空边界的伦理与哲学思考》开拓德育研究新维度,呼吁构建“有边界的开放德育生态”,守护教育应有的伦理尺度。
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代表与专家深度互动、热烈讨论,围绕“传统文化德育现代化”“跨文化德育实践”“学生自治与道德自主培养”等议题展开思想碰撞,将学术智慧与一线实践紧密结合,让论坛成为德育理论与实践双向赋能的平台。
论坛的教学观摩环节,深圳市华朗学校7位教师呈现了涵盖初中、高中、国际课程的德育渗透课例,充分展示了学校跨学科、融合式的德育实践探索。全国专家现场进行评课,实现了学术思想与教育现场的双向滋养,为推动德育理论成果的有效转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全国性范式。
从本土实践到全球视野,从理论建构到课堂落地,2025年全国“德育强教”学术论坛在深圳市华朗学校的圆满举办,不仅是一次学术思想的集中展示,更是对全国德育工作的一次高位引领与战略导航。“德育强教”是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本次论坛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通过深度研讨与智慧碰撞,为德育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创新和实践方法论,为落实教育强国战略、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注入了强劲动能。
(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 刘彦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李璐 三审 江晓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