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面斑斓处,青春正绽放。深秋的龙华街头,41面色彩绚丽的创意墙绘成为最鲜活的城市注脚——或绘满寓意吉祥的巨型柿子,或跃动着岭南醒狮的飒爽英姿,或铺陈出时尚产业的潮流图谱……这些由41所学校师生、家长及社区居民共同完成的墙绘,不仅是“喜迎十五运 彩绘新龙华”活动的丰硕成果,更以艺术为笔,在城市公共空间书写着“百千万工程”的生动实践。

从课堂到社区:美育实践走出新路径
10月11日午后,福城街道茜坑社区茜坑老村的一处老墙前,博文学校师生与家长志愿者正专注创作。调色、描线、晕染……不多时,一颗直径近3米的3D立体柿子在白墙灰瓦间“生长”出来,饱满的果皮下仿佛能触摸到秋日的温度。“这叫‘事事(柿柿)如意’,希望老村也能沾沾艺术的喜气。”参与创作的学生笑着说。
这样的场景,正在龙华多个社区同步上演。行知学校美术老师陈宇爵带着27名学生、5名家长和6名教师,在大水坑社区40米长的围墙上绘制醒狮。“醒狮讲究团结,就像画画——你调色、我补线,才能完成这幅‘群狮共舞’。”学生刘倩菲边补色边感慨。这面墙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成了非遗文化的活课堂:“我们用画笔把醒狮精神画进社区,也让自己的美育课走出教室。”
在大浪时尚小镇,第三实验学校师生则将课堂所学的色彩构成与设计,转化为时尚产业的生动注脚。墙面上的潮流人物身着本地设计服饰,传递着“时尚、活力、国际化”的气息。“老师和学生把大浪的产业气质画活了,路过时更有归属感。”常在此经过的时尚从业者黄海婷点赞。
从“课堂学画”到“社区作画”,龙华区教育系统借“每周半天计划”契机,将美育延伸至社会大课堂。当艺术扎根真实空间,美育才真正有了生命力。

多元协作:从“设计图”到“实景画”的全民接力
这场覆盖41个学校、2800平方米的墙绘盛宴,背后是多方力量的深度协作。今年7月,区“百千万工程”指挥办与教育局统筹启动设计大赛,全区中小学师生积极参与,156份投稿经多轮评审,最终41幅作品脱颖而出。从人文风情到科技未来,从敦煌飞天到VR少年,每幅作品都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基因。
国庆节后,创作团队正式“上墙”,师生们将平面设计转化为立体艺术。大浪时尚小镇的墙绘中,学生将课堂所学的色彩构成与设计,真实铺陈在城市空间中;观澜街道的《萌趣互动童真创想》用拟人化猫咪传递童趣;观湖街道的《绮梦敦煌》则让敦煌飞天与戴VR眼镜的小学生共舞……传统与现代、艺术与生活的碰撞,让每面墙都成了会“说话”的文化载体。

在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看来,如此大规模、区域性的墙绘创作在全国范围内并不多见。多方协作、社会参与的模式也属难得。师生携手圆满完成创意墙绘,其意义远超美育本身,对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市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都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我们期待最终的墙绘作品能让人赏心悦目,蕴含美的寓意与价值,并在完成后成为市民喜爱的打卡点,具备‘出圈’的潜力与社会影响力。”
共创共享:城市因“参与”更有温度
墙绘不仅扮靓了街景,更拉近了人与城市的距离。茜坑老村的“巨型柿子”完工后,居民主动找到社区:“能不能请老师来我们家墙面画画?”这份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转变,正是活动最动人的注脚。
未来小学学生刘晗雨第一次在墙面创作,难掩兴奋:“以前画画在纸上,现在能在墙上留下作品,特别有成就感!”家长范舒瑜妈妈看着孩子专注调色的模样,感慨:“家校携手为社区作画,是给孩子最好的成长课。”企业代表莫健更当场表示:“后续我们想赞助,让更多社区墙绘落地。”

这些变化,正是“百千万工程”追求的深层目标——让居民从“城市主人”的意识觉醒,到“共建共享”的行动自觉。正如区“百千万工程”指挥办负责人所说:“41幅墙绘是散落的艺术明珠,更串起了社区的凝聚力。”如今,41面墙绘已成为龙华新的“网红打卡点”:居民带着孩子来拍照,游客驻足欣赏,年轻人分享到社交平台……它们不仅是视觉的盛宴,更成了情感的纽带。
从设计到落地,从课堂到社区,从政府主导到全民参与,龙华用41幅墙绘交出了一份“百千万工程”生动答卷。未来,龙华将继续以“百千万工程”为牵引,用艺术赋能城市更新,让更多人在参与中共享发展成果,让城市因“众手描绘”而更有温度。
(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 李斌 审读 秦天 二审 桂桐 三审 郭秦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