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以“美丽中国,零碳行动”为主题的2025联合国中国青少年环境大会在香港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少年代表、教育专家、国际环保组织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索绿色低碳发展路径,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力量。

▲“2025年联合国中国青少年环境大会”系列展示视频《城市寻梦记》。
本次活动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处、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主办,深圳海外联谊会、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环境及生态局联合主办,星火青少年成长发展中心(香港)及深圳市大美青少年成长发展指导中心承办。
解锁特区环保密码
聚焦青少年视角深圳生态实践
10月29日上午,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内气氛热烈。当天上午的议程分为开幕仪式及主旨报告,充满青春活力与环保理念的暖场短片《城市寻梦记》,更是在现场引起共鸣。
在首集短片中,小记者城城与小科学家鹏鹏带着对未知的好奇与对环保的热情,走进了深圳的生态文明建设现场。他们以职业体验的方式,解密了深圳在环境保护、绿色创新等方面的实践——从龙华区生态文明建设展览馆的“生态树”下,到南山能源生态馆的垃圾“变身”清洁能源奇迹,再到观澜河治理的智慧过程,每一处都留下了他们探索的足迹。

▲《城市寻梦记》从青少年的视角出发,走进深圳的生态文明建设现场。
《城市寻梦记》的第二集则继续了这场绿色之旅,小画家千千与小诗人园园在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里,用画笔与诗句记录下了深圳的生态之美——红树林的呼吸根、观鸟台上的黑脸琵鹭,以及那首“根须筑牢海岸的城墙,枝叶托起南飞的翅膀”的诗句,无一不传递着青少年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与对生态保护的承诺。
据悉,该短片作为“2025年联合国中国青少年环境大会”的系列展示视频,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深圳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卓越成就。不仅呈现了深圳作为可持续发展先锋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更通过青少年的独特视角,向世界讲述了粤港澳大湾区在“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中的生动故事。
青春故事彰显责任担当
深港澳青少年呼吁为地球减负
在“美丽中国,志愿有我”实践故事分享环节,五位青少年代表以亲身经历诠释环保理念,展现了新时代青少年的责任与担当。
其中,深圳市龙岗区外国语学校薛楚衡讲述了一只塑料瓶的“重生”之旅。曾经,环保视频中鲸鱼因误食塑料死亡的场景让他震惊,在见证废弃塑料瓶经分拣、粉碎、熔融变身全过程后,他体会到“原来环保不是口号,而是藏在每个塑料瓶的循环里!”由此,薛楚衡下定决心要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中生灵,也呼吁同龄人“做碳中和小卫士,用小手守护蓝天”。
澳门培正中学华心然同学围绕“减碳:我与地球的共同责任”这一话题展开分享。她先以天气异常引出地球因碳排放“负重前行”的现状,解释碳中和概念并强调中国减碳目标。接着,介绍中国在植树造林、保护大熊猫、发展清洁能源等方面取得的减碳成就,以及减碳带来的缓解极端天气、保护物种、催生环保产品等好处。最后,华心然讲述自己作为学生在日常中通过关电器、践行“光盘行动”、绿色出行等行动践行减碳的举动,呼吁大家共同为地球减负。
8米长卷绘就美好愿景
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环保教育模式
紧接着,三位深耕教育一线的校长——深圳实验学校副校长吴立新、北京一零一中学副校长夏焕春及香港浸会大学附属学校王锦辉中小学总校长陈伟家作为代表,先后上台分享学校绿色低碳教育经验,为教育者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环保教育模式。
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健以《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边界与绿色可持续发展》为题作主旨报告。他结合前沿理论与实际案例,深入剖析地球生态承载极限,为嘉宾带来一场兼具深度与启发性的知识盛宴。
活动还正式发布了《低碳实践视角下的气候变化教育优秀案例》,为低碳教育提供鲜活范本。8名朝气蓬勃的学生上台,展开8米“湾区联世界 共创碳中和”长卷作品,绘就低碳未来的美好愿景。开幕式最后,一群朝气蓬勃的学生代表手持倡议书迈着坚定的步伐走上台,共同宣读《青少年绿色低碳倡议》,赢得阵阵掌声。

跨界对话碰撞智慧火花
为环保教育开辟新径注入活力
当天下午的议程包括主题分享和分组交流总结。在国际专家、学校校长、地方代表等作主题分享后,与会嘉宾围绕三大关键议题展开深度探讨,为环保教育开辟新径、注入活力。
“认识与实践:青少年绿色低碳行动的路径与案例”“融合与探索:跨学科思维下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及“创新与赋能:青少年气候教育的升级与突破”三场分论坛同步举行,跨界对话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提供了展示与交流的舞台。最后,嘉宾领导为大会作总结,表示本次大会是行动起点,期待青少年推动绿色转型。随着这场环保盛会圆满落幕,中国青少年的零碳行动正驶向更广阔未来。
记者了解到,联合国中国青少年环境大会是具有重要影响的青少年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品牌活动。大会旨在为青少年提供平台,通过主旨发言、实践分享、成果展示等系列活动,让青少年了解有关环境状况的高级别科学信息、鼓励参与环境议题、激励并引导青少年采取环境行动,倡导绿色、低碳、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中国青少年的力量。
深圳晚报记者 袁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