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凭借其颠覆性的技术创新,改变了传统以人为中心的内容生产模式,对新闻传播行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推进技术赋能、创新发展的媒体融合进程中,读特App以上线8周年为契机,于2024年3月28日正式上线“读特AI工坊”。“读特”利用AIGC技术结合深圳区域特色,生产出附着想象力的图片、视频、漫画等媒介产品,成为展现深圳形象的一道新窗口。AI创意运用于城市传播,是一种技术应用上的创新,为城市传播打开新的思路。本文以深圳“读特”新闻客户端为例,探讨了AI技术在城市传播领域的创新应用,揭示了AI技术在城市传播中的核心价值、潜在挑战及未来发展方向,希冀为学术界与业界提供参考。
关键词:AIGC 城市传播 “读特” 新闻客户端
一、研究背景
(一)AIGC技术背景下新闻传播行业的变革
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即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作为近年来人工智能领域的一项革命性技术,正逐步重构内容生产的传统模式与传播生态。[1]2024年2月16日,Open AI推出的Sora文生视频大模型引起了广泛关注,其展现出的强大观察与理解能力,标志着AIGC技术迈上了新台阶,这体现了AI在理解现实世界方面的显著进步,也预示着AIGC在内容创作领域的广阔前景。AIGC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推动了技术创新,也为新闻传播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机遇,主流媒体也纷纷加入改革浪潮中。
主流媒体与AIGC技术的结合,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一方面,AIGC技术的引入要求新闻传播行业重新定位内容生产的角色与边界,确保内容质量与创新性的同时,还需应对技术带来的伦理与隐私问题。另一方面,AIGC技术为新闻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创作工具与手段,能够突破技术藩篱生成多样化内容形式,如图片、视频、漫画等,从而满足用户对个性化、高质量内容的需求。因此,正确处理好主流媒体与AIGC的关系,对于推动新闻传播行业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深圳城市传播现状及困境
城市形象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吸引投资、促进旅游、提升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然而,深圳在构建和传播具有独特性和辨识度的城市形象方面,尚显不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之一,深圳在科技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方面较为突出,但是与北京、上海和广州及其他城市相比较,深圳在形象传播力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差异,体现在历史文化资源相对缺乏、文化底蕴不足、缺乏代表性城市地标形象等。
此外还存在“他塑”和“自塑”视角下的形象偏差。他塑方面,深圳在形象构建中,一些外部观察者存在对深圳的刻板印象和误解,如将深圳形容为“收租之城”、“打工之城”。这种“他塑”偏差使得深圳信息被限制,城市宣传片和推介信息难以真实全面地传达到普通市民,而且深圳被看作是一个单一的经济和科技城市,忽视了其多样化的文化、历史和社会面貌。除此之外还有“自塑”视角下的形象偏差,一是深圳的城市形象被大量的高楼大厦所占据,而城市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特色被淡化了。这使得深圳的城市形象过于单一,缺乏文化内涵和人情味。二是城市营销和宣传不够精准,比如宣传内容缺乏特色和亮点,这使得深圳的城市形象宣传效果不佳。[2]
(三)深圳“读特”新闻客户端作为研究案例的背景与意义
深圳“读特”新闻客户端作为区域性主流媒体,在媒体融合进程中积极探索技术创新与内容迭代,成为展现深圳形象的重要窗口。自2016年上线以来,“读特”始终立足深圳,服务全市公务员、事业单位员工及社会精英等主流用户群体。通过行政任务本位、平台思维赋能和政策导向引领,逐步构建起连接域内用户与域外用户的桥梁。[3]
2024年3月28日,在“读特”App上线8周年之际,正式推出“读特AI工坊”,标志着“读特”正式迈向拥抱AI技术的新时代。“读特AI工坊”利用AIGC技术结合深圳区域特色,生产出附着想象力的图片、视频、漫画等媒介产品,成为展现深圳形象的一道新窗口。这一创新实践不仅为城市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手段,也为区域性主流媒体在媒体融合进程中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因此,以深圳“读特”新闻客户端为例,研究AI技术在城市传播领域的创新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二、“读特AI工坊”对深圳城市形象传播的优势与挑战
(一)赋能、共鸣、破圈与再造
1.突破技术掣肘,丰富内容生态
喻国明教授指出AIGC技术弥合了数字文明社会的“能力沟”,打破了因专业知识或技能掌握不均导致的个体实践受限状况。这使得大众能够调动海量的外部资源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创造和表达,驱动了社会传播权力的进一步下沉。[4]正如深圳报业集团“读特”客户端编委彭健在受访时所言:“AI的奇妙之处,不在于无所不能,而在于它能跨越那些传统上被视为高不可攀的障碍,化繁为简。”在“读特AI工坊”的城市传播实践中,AIGC技术的引入彻底颠覆了传统内容生产的局限性,不仅拓宽了创作边界,还极大地丰富了深圳城市形象的展现维度,为用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如果深圳会下雪》这一AI生成的海报,正是“读特”团队探索AI内容创作的初步尝试,不仅体现了AI在创意设计领域的巨大潜力,也激发了团队对AI技术更深层次应用的热情。
AIGC技术的深入应用,极大地促进了深圳城市形象内容生态的繁荣。通过创造多元化的媒体产品,如图片、视频、动画等,“读特AI工坊”构建了一个富于想象力的深圳形象展示窗口。以《神奇动物AI深圳》为例,这部融合了超现实想象与深圳生态文旅特色的AI短片,利用AI技术生成的鲜活画面,引领观众踏上了一场奇妙的深圳探索之旅。片中的生物角色,如穿山甲、珍稀鸟类等,不仅展示了深圳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更深刻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为深圳城市形象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2.契合城市形象,打造精神共鸣
技术发展使得媒介持续地重构空间。正如梅罗维茨所言:“电子媒介除了通过改变社会场景的界限,使我们更迅速更详细地接近事件和行为,还给了我们新事件和新行为。”[5]AIGC作为一种构造包含真实与想象的第三空间的技术,在赋能城市品牌形象的构建和推广中具有巨大张力,能够重塑地域认知,在更广阔的维度上揭示城市独特的文化肌理和精神内核,使公众从更多元的媒介情境中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和认知感悟,进而激发他们对城市形象的内心认同和行动响应。[6]“读特AI工坊”通过深度挖掘AIGC技术的潜力,并结合深圳独特的区域特色,创新性地打造了一系列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征的媒介产品,实现了与城市形象传播的深度融合,在受众心中树立起深圳独特的城市形象。如在《2024·AI眼中的深圳》视频中,“读特AI工坊”没有简单地堆砌深圳的标志性建筑或旅游景点,而是巧妙地将低空经济、深中通道、大型乐高乐园等现代发展成果与滨海大道的自然美景相结合,通过AI生成生动形象的图片,并辅以动画效果和音效,让这些内容“活”起来,呈现出一种动态、鲜活且富有感染力的城市画卷。这种传播方式不仅突破了传统短视频的框架限制,也更加贴近受众的审美需求和情感共鸣点。相比传统短视频城市营销方式,如重庆通过打造网红景点、策划热门话题等策略吸引流量,“读特”App的AIGC技术应用显得更加科技与人文并重。它不仅仅追求视觉上的冲击和短期内的网络热度,更注重通过智能化的内容生成,深度挖掘和展现深圳的城市文化底蕴、科技创新精神以及市民的日常生活状态,从而构建起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城市形象。
通过AIGC技术赋能的城市形象传播,“读特”App不仅在受众心中建立了对深圳城市形象的初步认知,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受众对深圳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深圳的这种传播方式更加注重文化和精神的传递,通过展现深圳的创新精神、包容心态和生态之美,让受众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从而产生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
3.结合重要节点,扩大传播影响
在信息爆炸以及内容同质化的网络空间,一座城市必须表现出自身独特且丰富的特征,才能成为被人们记住的个性“节点”。[7]“读特AI工坊”将AIGC技术与深圳的城市文化、节日庆典等重要节点相结合,通过一系列创新媒介产品的推出,显著扩大了深圳城市形象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以《下一个未来》为例,这部科幻风格的短片不仅是对“读特”App八周年的庆祝,更是对深圳科技创新精神的诠释,提升了深圳作为未来科技之城的形象认知。《神奇动物AI深圳》也是契合了4月22日世界地球日这一主题,用柔性的方式展现城市生态之美,吸引公众探索深圳的绿色魅力。
在传播深圳城市形象的新探索中,“读特AI工坊”结合第二十届文博会这一重要节点,运用AIGC技术推出了《AI上千面南山》文化主题片,深度挖掘南山区的历史底蕴与现代风貌,通过AI技术重现了南山从千年古城到现代科技高地的变迁过程。不仅展示了南山丰富的文化遗产,如南头古城的古朴、赤湾港的繁荣,还融入了电竞等现代元素,展现了南山在数字经济领域的领先地位。这一创新尝试不仅丰富了城市形象的传播内容,将科技与文化紧密结合,拓宽了传播渠道,有效提升了深圳城市形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隐私、辨伪与新风险
“读特AI工坊”在利用AI技术进行深圳城市形象传播时,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这些挑战主要集中在技术依赖、隐私风险、用户圈层以及城市形象的真实性与创新性之间的平衡上。
1.技术端:外源依赖、隐私风险与效率悖论
国内AI内容生成软件相较于国际市场上成熟的软件如MJ、Runway、Pika及Heygen等存在显著的技术鸿沟,这一现象迫使国内利用AI进行城市文化传播者不得不转向依赖这些国外软件。这种技术上的外源性依赖不仅加剧了操作层面的复杂性,更在城市信息传播链条中埋下了数据安全、隐私泄露及合规性挑战的隐患。对于城市传播而言,这意味着在讲述中国城市故事、传递本土文化精髓时,可能面临价值观表达上的微妙偏差或局限性。
此外,尽管AIGC技术帮助创作者突破技术藩篱,在共创的基础上生成视频,但其生成质量往往不够稳定。如“读特”新闻报道所述,“要用AI捕捉不同动物的神韵,难度超乎想象,有时生一百多张图,只有一张勉强能用。在临近deadline的那几天,办公室里‘生不出来了’的声音此起彼伏……”。长期以来学界和业界对AIGC的展望是希冀其能够解放生产力,让新闻从业者从繁重的基础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从事更有深度性的内容生产。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AI的泛化和涌现功能带来的可能是不符合预期甚至偏离现实的效果,这需要花大量时间精力对AI进行驯化。就如海德格尔所指出的,人类生活在这一技术的世界之中,就被“促逼”得只能在这一框架下来“解蔽”世界,根据技术的秩序理解世界。AIGC技术的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输入数据的质量和数量。如果缺乏高质量、多样化的数据支持,AIGC生成的视频内容可能缺乏真实感和丰富性,难以满足城市传播的需求。
2.内容端:城市形象真实性与创新性表达之间的张力
在李普曼的拟态环境理论框架下,新闻是对现实世界的选择性描绘;而AIGC技术的兴起,则引领人们步入了一个更加超现实的信息构建时代。这一技术背景下,生成的内容在何种程度上忠实于现实,又在何种边界内允许虚构,成为了亟需深入探讨的议题。AIGC不仅颠覆了信息生产的传统模式,更通过虚假信息的智能化生产,以及关于“真实性”的论证策略,最大程度地试探用户认知边界,使得沉浸感成为真实与虚拟的模糊地带,营造出“以假乱真”的视听幻境。
在“读特AI工坊”运用AI技术塑造深圳城市形象的过程中,首要挑战在于确保内容的真实性。这要求创作团队不仅需深入挖掘深圳的城市精髓、历史积淀与文化特色,还需在技术应用中保持高度的审慎,避免技术过度干预导致的城市形象失真。为提升城市形象的传播力与感染力,“读特AI工坊”还需在坚守真实性的基础上,探索创新性的表达策略。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无限制地夸大或篡改事实,而是要在深刻理解城市特质的基础上,运用新颖的视角、独特的构思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展现深圳这座城市的独特韵味与活力。创新表达的关键在于精准把握尺度,既要吸引眼球,又要确保信息的准确无误,避免造成受众的误解或误导。
3.用户端:精英定位与破圈传播矛盾
如前所述,“读特”客户端的主要用户群体是以公务员、事业单位员工为主体的社会精英,虽然保证了传播的精准性,但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得内容难以实现破圈传播,限制其传播效果。以“读特AI工坊”的AIGC共创内容为例,虽然相比于其原本的内容增添了很多趣味性,但是在全国来看乃至对比其他城市传播的出圈案例,其作品并没有形成轰动效应,引发大规模的讨论和实际行动。因此“读特AI工坊”的作品如果想要实现更广范围的传播乃至为深圳的城市传播做出贡献,需主动破圈,从“庙堂之高”走向“江湖之远”实现和更广泛群体的交流互动,以此形成规模效应,才能让精心制作的作品被看见,对城市形象的认知得到深化。
三、AI创意对城市形象传播的未来展望
(一)技术自主与数据安全:构建国产AIGC生态
针对技术依赖与数据安全挑战,未来首先需要突破的是国产AIGC技术,避免我们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上出现断层,相关公司企业可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国内AI内容生成技术的自主创新,开发出适应本土需求、符合中国价值观的软件工具。在应用端,媒体在利用AIGC技术生成媒介产品时需注意加强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机制建设,确保城市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数据安全性和用户隐私权益,为城市形象传播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二)效率与质量的双重提升:智能化内容生产流程
为解决内容生成效率与质量控制难题,“读特AI工坊”应探索智能化内容生产流程。通过不断提高AI驯化能力,提高内容生成的准确性和效率,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和时间成本。同时,建立严格的内容审核机制,确保AI生成的内容符合真实性和创新性要求。通过人机协作的方式,充分发挥AI的创意涌现能力和人类的审美判断能力,共同打造出高质量、有深度的城市形象传播内容。
此外,目前“读特AI工坊”仅通过线上制作视频、图片等形式进行内容生产,未来可与线下媒体进行结合,如地铁、城市大屏,提供更多的互动形式,打造城市地标建筑和打卡地,并通过多媒体的传播手段,吸引外部游客到访。
(三)真实与创新并重:构建城市形象传播新范式
在平衡城市形象真实性与创新性表达方面,“读特AI工坊”应坚持真实为基、创新为翼的原则。深入挖掘深圳的城市精髓和文化特色,确保AI生成的内容能够真实反映城市的独特韵味和活力。同时,运用新颖的视角、独特的构思和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创新表达,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并提升传播效果。通过精准把握真实与创新的尺度,构建出既符合事实又富有创意的城市形象传播新范式。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深圳“读特”新闻客户端中AIGC技术运用深入研究,探讨了其在城市传播领域的创新应用与核心价值。AIGC技术以其强大的内容生成与创意涌现能力,为深圳城市形象传播开辟了新路径,丰富了内容生态,增强了受众体验,深化了城市认知。然而,技术应用的同时,也伴随着技术依赖、数据安全、内容质量把控等挑战。为此,需加快国产AIGC技术步伐,强化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并优化智能化内容生产流程,以确保内容的高效、真实与创新。展望未来,AIGC技术将在城市传播中发挥更大作用,助力城市形象的精准构建与广泛传播。
[1] 马堉金 . 重塑传播生态:AIGC 变革下平台新闻业的发展路径创新 [J]. 媒体融合新观察 ,2024(03):34-38.
[2] 刘晓玲 . 深圳城市形象国际传播策略研究 [J]. 特区实践与理论 ,2023(06):86-92.
[3] 李铭煜 . 区域性主流媒体推进用户连接的历程、特征与进路——以深圳报业集团“读特” 客户端为例 [J]. 新闻论坛 ,2023,37(01):52-55.
[4] 喻国明 , 苏健威 . 生成式人工智能浪潮下的传播革命与媒介生态——从 ChatGPT 到全面智 能化时代的未来 [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44(05):81-90.
[5] 约书亚·梅罗维茨 . 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M]. 肖志军,译 .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61.
[6] 李晓轩 . 媒介地方感视域下短视频城市形象构建——以哈尔滨爆火为例 [J]. 新媒体研 究 ,2024,10(06):86-89.
[7] 沈静婷 . 贵阳城市形象的抖音短视频呈现与传播策略研究 [D]. 贵州民族大学 ,2021.
(作者:彭华新,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杜志霞,深圳大学硕士研究生)
编辑 黄力雯 审读 伊诺 二审 许家宜 三审 郑蔚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