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打麻将也看得清牌,不要再靠瞎摸了,太感谢你们了!”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以下简称“北大深圳医院”)眼科门诊,102岁的罗爷爷(化名)在家人的陪伴下,满脸激动地向眼科团队送上了写有“医术精湛”字样的锦旗。
原来,罗爷爷不仅高寿,还有心梗病史,双眼白内障已发展至过熟期。手术难风险之大、并发症之多,是众多眼科医生的一个挑战。
近日,北大深圳医院眼科联合麻醉科、心内科、心外科、内分泌科等多学科团队,突破高龄、复杂基础病患者的手术禁区,成功为罗爷爷实施了白内障手术,让他重获光明。这一成功标志着北大深圳医院在老年复杂眼病的诊疗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为高龄群体眼病治疗提供了宝贵经验。

高龄患者面临多重挑战,多学科合作打破手术禁区
20年前,罗爷爷患了急性心梗,并接受冠心病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双眼出现白内障,并进展到过熟期,右眼视力仅为0.05、左眼仅能感知手动,几乎失明。尤其近几年来,他就像“盲人”一样,几乎无法独立进食和行走,生活极为不便。
过熟期白内障极易引起严重并发症,手术风险大。由于高龄和多种基础病,罗爷爷曾被多家医院婉拒治疗。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眼科主任李金瑛团队接诊后,勇敢地接下了这一“烫手山芋”,迅速启动了眼科、麻醉科、心内科、心外科、内分泌科等多学科会诊。经讨论分析后,多学科团队决定突破手术禁区,由眼科团队主刀,为罗爷爷实施白内障手术,并制定了精准的诊疗方案。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吴蓉介绍,罗爷爷入院后,眼科白内障诊疗团队面临两大难题:一是患者听力障碍,无法配合角膜曲率、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等常规眼科检查;二是白内障过熟期导致晶状体核硬化、背景红光反射消失,光学生物测量仪无法获取眼球轴长数据,这将直接影响人工晶体的度数测量和选择。为克服这些困难,团队医技人员全程耐心引导完成检查,通过反复测量与数据比对确保精度,将数据误差精准控制在临床允许范围内。
与此同时,为规避患者的心脏风险,心内科及心外科专家针对他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情况,制定了围手术期用药调整方案,评估心血管功能稳定性,确保术前评估和手术过程的安全性。麻醉科则创新采用“术中镇静”方案,替代常规全麻插管,有效降低气道痉挛、循环崩溃等风险,构建术前安全防护体系。

三重技术难题,手术团队分步破解拆病灶
白内障手术核心流程是移除混浊老化的晶状体、植入人工晶状体。手术当天,团队又面临三重技术难题:一是眼睑缝隙狭窄且术中罗爷爷出现不可控摇头、眼球转动等情况,在主刀医生高倍显微镜下视野出现“震动干扰”;二是晶状体核硬度达“陈年核桃”级,容易导致囊膜破裂、悬韧带断裂;三是过熟期晶状体阻挡眼底红光反射,操作失去光学定位依据。
面对重重挑战,手术团队采取分步破解策略。第一步,通过镊子轻柔牵拉眼球固定视野,抵消术中眼球运动干扰;第二步,在“无红光定位”条件下,凭借临床经验实施“盲操作”;第三步,采用低能量、高负压超声乳化技术,逐步击碎硬核并吸出,同步实时监控眼压,避免眼底损伤;第四步,针对脆弱的晶状体悬韧带,使用晶体调位钩轻柔调整人工晶状体位置,确保光学中心与瞳孔中心对齐。
整个手术由李金瑛与吴蓉协同操作,在麻醉科、手术室护士团队配合下,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没有出血,患者生命体征全程平稳。

术后,罗爷爷的视力恢复超预期。术后三天复查显示,角膜透明,人工晶状体位置稳定,无水肿、感染等并发症。术后一周的复查中,罗爷爷的家人带他到眼科门诊时,他也表示,“打麻将看得清牌,不用再瞎摸了”。他们对眼科医护团队非常感激,并赠送了锦旗表达谢意。
专家提醒:白内障治疗不要拖延到“过熟”
白内障作为全球首位可逆性致盲眼病,在我国60-89岁人群发病率达80%,90岁以上人群超 90%,手术是唯一根治手段。许多人存在“白内障要等熟透再做手术”的误区,实际上拖延治疗会导致:一方面晶状体核硬度增加,提升手术难度与并发症风险;另一方面可能引发晶状体脱位、青光眼等继发性眼病,错失植入高端人工晶状体的机会。
据统计,北大深圳医院眼科近两年来已累计为超310名80岁以上高龄白内障患者实施手术,助他们重见光明。团队还创新将多学科协作模式应用于复杂眼病诊疗,为老年群体眼病治疗提供全方位的治疗方案。
李金瑛主任强调,白内障患者应尽早治疗,避免拖延至“熟透”。尤其是高龄且伴有基础病的患者,应选择具备多学科协作能力的综合性医院,依托内科、麻醉科等多学科高水平的支撑,避免单一科室诊疗的局限性,为复杂病例提供安全、高效的治疗方案,切实解决老年群体“不敢治、不能治”的难题。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党毅浩 二审 李璐 三审 赵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