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新广东·谋海 | 湛江以“蓝色引擎”激发海洋经济强劲动能 三个人就能养出百万斤鱼

深圳特区报&读特特派记者 吴邦 吴德群 徐松 段琳筠 吴徐美
10-21 07:54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编者按


为贯彻落实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反映广东省建设全国海洋强省、加快打造海上新广东的创新实践和突出成就,深圳报业集团近日启动大型融媒系列报道“‘海上新广东’融媒调研行”。采访组将深入广东沿海各地,调研当地贯彻落实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创新实践,挖掘当地独具特色、具有创新突破的海洋产业领域,探寻当地海洋产业一线的鲜活故事,采访当地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为读者立体呈现广东海洋经济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突破、生态与经济共生的澎湃画卷,为奋力推动广东海洋经济发展取得更大成效汇智献策。本系列报道将在深圳报业集团全媒体矩阵陆续推出,敬请垂注。


大型海上智能养殖平台相继下水,在更远更深处耕海牧渔;硇洲族大黄鱼本土化人工繁育技术实现突破,水产种业“芯片”持续上新;海洋新材料、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等新兴产业涌动商机,一个个全新的产业风口正在打开……

10月12日至18日,深圳报业集团“‘海上新广东’融媒调研行”报道组首站来到湛江,穿越1195.26公里的大陆海岸线,看到一个生机勃勃、向海图强、充满韧性的“海上湛江”。今年上半年,湛江海洋生产总值623.31亿元,同比增长6.05%,占GDP的比重达34.41%,2025年海洋经济城市竞争力综合评价排名全国第19、全省第3。

海洋经济是湛江高质量发展的“定盘星”“压舱石”。作为海洋经济大市,湛江积极落实国家“海洋强国”战略,深化陆海统筹、港产城联动,以海洋牧场建设推动蓝色经济高质量发展,以现代临港产业集群增强发展后劲,为广东全面建设海洋强省、打造“海上新广东”注入澎湃动能。

养殖智能化 传统牧渔向现代化渔业跃升

湛江三面环海,拥有2.1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绵长的海岸线,自古以来就是天然的海洋牧场,发展海洋经济优势明显、前景可期。

几年前返乡创业的女大学生梁欣颖,在当地小有名气。她创办的公司主要养殖金鲳鱼,年产量约500万斤,产值约7000万元。今年2月,她的公司与港航集团所属广东海发公司共同出资成立港航海边姑娘养殖有限公司。港航集团所属广东海发公司,计划年底前将新增制造并投放600口重力式网箱、10个桁架式网箱及大型养殖平台,大力推进海洋牧场规模化养殖。

向海洋要粮食,向科技要能力。湛江市海洋与渔业局党组书记、局长赵刚表示,湛江坚持向海图强,以科技为擎,做优做强海洋牧场,加速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

事实上,湛江大力投入,研发制造深远海养殖装备,发展智慧渔业,成功建造并相继下水“海威1号”“海威2号”“联塑L001”“恒燚1号”“湛农1号”“湛江湾1号”6个大型养殖平台,推动海洋渔业向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转型升级。

10月14日,记者从流沙湾码头乘坐快艇,40分钟后抵达海上半潜桁架式渔业智能养殖平台——“海威2号”。它的不远处是“海威1号”,4海里开外是隐约可见的“湛农1号”。

广东海威农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东戈告诉记者,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海威2号”实现了智慧牧渔。这里的水下传感器能将水质、流速、浪高等环境数据,以及鱼类生长状况实时传输至智慧渔业指挥中心。整个平台只需要3个人管理,就能养出百万斤的鱼。

流沙湾外海的“海威2号”平台。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李忠 摄

更重要的是,大型智能养殖平台定位为深远海养殖,实现了从“靠天吃饭”的传统牧渔,向“计划定制”的现代化渔业的跃升。

全国每3条金鲳鱼就有1条来自湛江,每10条对虾就有6条产自湛江……作为“中国金鲳鱼之都”“中国对虾之都”,湛江打造了从“种苗-饲料-养殖-加工-流通”较完备的产业链条,形成了以恒兴、国联、海威等龙头企业为引领,众多经营主体协同发展的产业集群,海洋渔业产量和产值连续30年居广东省首位。

“芯片”频上新 从“卡脖子”到本土化育种

打造“蓝色粮仓”的底气,来自一颗颗自主可控的水产“芯片”——种苗。

10月15日,记者来到位于湛江东海岛的国家863计划项目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这里是我国重要的南美白对虾亲本选育基地,20多年前就开始联合中山大学,选育出我国第一个南美白对虾抗病新品种“中兴1号”,打破了该品种种虾受制于国外的“卡脖子”难题。

2024年10月,南方基地再传捷报。他们与中山大学联合开发的南美白对虾抗弧菌新品种“中兴2号”通过国家审定,并开始产业推广。

“‘中兴2号’进一步增强我国南美白对虾种质核心竞争力,对养殖户以及整个产业的养殖效益产生较大的促进作用。”南方基地水产种苗与养殖研究所所长陈奕彬告诉记者,“中兴2号”抗弧菌能力比基础群体提高20%以上,养殖成活率、养殖产量同步提升,市场前景广阔。

自主培育的南美白对虾良种,带动国内对虾养殖产业快速发展。越来越多有科研能力的团队加入,湛江逐渐成为全国水产种业培育重要基地。

海威集团纪家种苗基地技术总监张红云告诉记者,30多年来,他们专注于对虾本土化育种。其中,南美白对虾基因选育技术水平跻身国际一流,具备年产20万对种虾的生产能力,去年实现国产种虾首次对外出口,逐步减少对进口种虾的依赖。

每一尾种苗都是水产业的“芯片”,选育种苗是做优“蓝色粮仓”的关键所在。

为拼上中国大黄鱼种群人工繁育的“最后一块拼图”,湛江市依托广东海洋大学、湛江湾实验室等高校院所,聚焦种业攻坚,硇洲族野生大黄鱼本土化人工繁育技术实现突破。目前,湛江正加快野生硇洲族大黄鱼的亲鱼培育、催产、孵化和人工育苗技术开发,规模化生产大黄鱼苗。

新品种、新性状、新技术、新模式和新标准,水产“湛江芯”频频上新——突破章红鱼人工繁育技术、黄油蟹人工调控技术;“广福1号”湛江蚝新品系通过现场验收;构建金鲳鱼、章红鱼、海龙鱼等若干品种的养殖技术标准,新增“海景洲1号”、扇贝“橙黄1号”等水产新品种。

湛江市海洋与渔业局四级调研员孙诚志说,湛江拥有480家苗种场,数量占全省23.6%,水产种苗产量稳居全省第一,成为广东海水种业最重要的创新基地之一。水产种业发展成为湛江打造“蓝色粮仓”的充足底气,去年培育水产种苗1694亿尾,为湛江及沿海各地水产养殖提供良种支撑,做强做优“蓝色粮仓”。

高质量种苗“芯片”为传统渔业装上“增产引擎”。湛江以水产种业为突破口,构建起“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驱动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建设更具规模的现代化海洋牧场,加速打造一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发力新赛道 构建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

引入深圳思傲拓科技落地水下机器人项目、湛江风电总装百万千瓦智能制造中心正式投产、引进广东蓝水与江苏海力等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湛江不断推动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开辟与海洋产业优势互补的产业新赛道。

海洋装备制造,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湛江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黄苗锋说,湛江海洋发展海工装备产业前景广阔,正加快建设的湛江(坡头)海工装备产业园,重点发展海洋工程装备、海洋渔业装备、深海牧场装备、海洋新材料、海洋工程、船舶修造等产业,为现代化海洋经济发展增添强劲动能。

新兴产业,勃发生机。1月7日,湛江风电总装百万千瓦智能制造中心正式投产。湛江市发展和改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岑丹红表示,湛江海上风电实现从“单点突破”迈向“全域协同”,海上光伏创新探索“风光同场”新模式应用,加快建设特色型现代海洋城市。

与海洋经济相关的多个新赛道,风头正劲。湛江支持高校院所开展科技攻关,组建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新材料等跨学科交叉研发集群;湛江国家高新区集聚530家研发机构,广东海洋大学联合中科炼化研发超精密高分子发泡材料,打破国际垄断;科研机构、大型企业牵头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聚焦海洋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加强科技攻关,推动海洋产业向创新链价值链高端延伸。

“蓝色引擎”,动力十足。湛江全面推动实施海洋产业振兴计划,大力发展现代化海洋牧场、临港产业、滨海文旅海洋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海上风电、海洋生物医药、海工装备制造等海洋新兴产业,构建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全力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加快建设特色型现代海洋城市。

数说湛江——

海洋渔业产量和产值连续30年居广东省首位。2025年海洋经济城市竞争力综合评价排名全国第19、全省第3。

湛江形成四大深海网箱养殖集聚区,建成大型养殖平台6个,数量约占全省38%;HDPE网箱3451个,总量约占全省54%。

水产种苗产量稳居全省第一,拥有480家苗种场,数量占全省23.6%;其中国家级水产良种场2家,总量占全省33.3%。

水产加工企业200多家,年加工能力超100多万吨,水产品销售网点遍及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今年上半年,湛江港完成货物吞吐量1.36亿吨,排全省第3位;全市临港绿色石化产业集群总产值超千亿元。

编辑 李斌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王雯 三审 詹婉容

(作者:深圳特区报&读特特派记者 吴邦 吴德群 徐松 段琳筠 吴徐美)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