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这场大会,为农文旅融合发展打开哪些新思路?

南方农村报 戴弯弯
12:59
摘要

广东这场大会,为农文旅融合发展打开哪些新思路?

乡村价值如何重塑?广东以整县推进农文旅融合作答,从“沉睡资源”到“活力资产”的蜕变正在南粤各地发生。

岭南的十月,依旧绿意盎然。在江门开平市,赤坎华侨古镇的骑楼街角飘着咖啡香,石板路上来自海内外的游客流连忘返。10月17日,全省农文旅融合发展专题会议在此召开,省领导、市县负责人、企业和专家代表齐聚,共同探寻广东农文旅融合的下一步发展方向。

这场会议是广东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迈向提质增效的关键一步。与此同时,刚刚过去的国庆黄金周,广东接待游客6517.6万人次,同比增长11.5%,其中乡村旅游表现尤为抢眼。

从广东现象级IP

看农文旅融合多元路径

夜幕下的赤坎华侨古镇,骑楼的流光与碉楼的剪影交织成画,咖啡馆与酒吧透出的暖光里人影绰绰,而最令人瞩目的,是大型演艺“水火秀”——非遗打铁花的灼热铁水击向夜空,化为漫天星辰照亮古镇。一场场由光影、演艺与市集共同写就的夜经济大戏正在这里上演。

赤坎华侨古镇大型演艺“水火秀”。(赤坎华侨古镇景区供图)

与会代表们走进赤坎古镇开展调研,亲身感受这座文旅地标的独特魅力。这里自运营以来吸引游客超850万人次,已成为广东农文旅融合的“现象级”案例。

“农文旅融合不是简单相加,而是要以场景为切口,营造沉浸感,输出‘在地状态’。”这样的发展理念,在江门化作了具体实践。

距古镇不远处的开平碉楼群,静立于稻浪之间,自力村景区今年已接待游客104.19万人次,非遗研学、方氏咖啡馆等新业态让世界文化遗产“活”了起来。塘口旧墟的先锋书店,由旧粮仓改造而成,年营业额突破500万元,吸引游客超150万人次,如同一座引领青年返乡创业的“灯塔”,照亮更多乡村发展的可能。

塘口镇自力村景区。(开平碉楼文化旅游区供图)

这些鲜活场景,共同勾勒出广东农文旅融合的热度与潜力。刚过去的国庆黄金周,全省接待游客6517.6万人次,同比增长11.5%;纳入监测的100个乡村旅游点接待量增长17.0%。汕尾城区三年旅游收入年均激增109%,河源万绿湖文旅周游客增长58.8%......一个个跳动的数字背后,是“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生动实践,也是广东农文旅融合交出的精彩答卷。

亮眼的成绩单里,藏着各具特色的融合发展路径。

惠州启动“建筑艺术计划”,聘请何镜堂院士等15位顶尖大师组成顾问团,初步建成岭南特色民宿第一高地,现有乡村酒店(民宿)1495间。

河源围绕万绿湖这一生态核心,持续推进“一湖引领、多点支撑”发展战略,打造“乐游河源”核心品牌,全力构建“湖泊+”农文旅融合新发展格局。

“天上瑶池水,人间万绿湖”的自然魅力。(黄赞福 摄)

汕尾城区活用“海、陆、空、岛”资源,近三年全区游客年均增长53%,旅游收入年均激增109%,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5年领跑全省。

茂名高州创新打造“甜美果海”交农文旅商融合发展区,以包茂高速柏桥服务区为核心引擎,联动根子、分界、泗水三镇。服务区开业以来接待旅客超350万人次。

柏桥服务区开业以来累计接待旅客超350万人次。(茂名市“百千万工程”指挥办供图)

农文旅融合发展成效显然:盘活了沉睡资源,提升了城乡风貌,带动了三产融合,激活了多元业态,催生了新型消费,为县域经济注入新活力。

村民则成为最直接的受益者。在开平鹰村,“镇政府+项目公司+村集体+村民”共建模式让村民共享收益;高州“甜美果海”带动电商从业人员3万多人,荔枝销售额超25.3亿元。乡村从“空心化”走向“人才回流”,塘口镇聚集超100名青年创客,侨乡民宿、非遗工坊遍地开花。

政策“活水”注入试点

激活市场“一池春水”

广东农文旅的持续升温,源于系统性的顶层设计。2024年8月,省“百千万工程”指挥办制定出台《关于整县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试点的工作方案》,按照分类梯次推进原则,先后分两批遴选了19个基础条件好、市场潜力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地区作为试点。

从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到环万绿湖区域,两批试点打造了一批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文旅品牌,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形成“县域突破、全域联动”格局。

惠州环两山最美旅游公路。

政策精准滴灌提供有力支撑。近期,省文旅厅印发《农文旅融合发展数字化提升工作方案》,整合美团、携程、抖音等8大互联网平台资源,为试点县(片区)项目提供流量扶持与数字赋能。

省文旅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到2026年初,要培育一批具有较强数字化运营能力的农文旅经营主体,打造一批网红旅游线路和农产品品牌。

会上,全省109个农文旅融合发展重点招商项目发布,资金需求达359亿元,全面覆盖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呈现出“布局优、业态新、条件好”三大特点。其中60个项目集中分布于农文旅融合试点县(片区),60%开放合资或股权合作,激活社会资本参与热情。

市场力量正成为广东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关键引擎。这些企业带来的不仅是资金投入,更是一整套专业化运营思维与创新解决方案。

省旅游控股集团依托“规划—投资—运营”全产业链优势,自主培育“和秧合社”品牌,将清远江陂洞村闲置民房改造为高端民宿,构建“文旅+农业+住宿+餐饮+乐园+研学”的复合型产业生态,带动村民户均年增收4万元。

广东四季文旅控股有限责任公司采用“O+EPC+投资”的全链条模式,在实践中探索破解农文旅融合的结构、用地、基建与投资四大痛点。其打造的信宜三华李度假区,通过产业导入与“亚洲最长钢索桥”等核心吸引物结合,实现“路过即景、驻足即游”的创新体验。

浙江云涧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将其在浙江等地的成熟经验带入广东,在惠州龙门长滩村等项目上实践了四大创新:产权创新实现“土地房屋一并招拍挂”,避免村庄拆迁,留住乡愁;建设创新秉持“微改造、精提升”原则,保留85%的老建筑;运营创新通过业态自持与空间共享降低成本;同时与团省委等成立青创基金,支持年轻人零成本创业。目前,该企业在广东已投资14个项目,总投资额超30亿元。

此外,世遗1905国际艺术村以“一建筑一工作室”理念吸引全球30多国艺术家驻场,形成独特国际艺术聚落。多元主体的参与,共同书写了广东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篇章。

五大行动路径清晰

打开未来无限可能

面对农文旅融合的广阔前景,广东已明确路径。会议提出实施“五大行动”——业态融合、品质提升、品牌培育、标准引领、运营创新,努力为游客提供“六心服务”——吃得放心、住得安心、行得顺心、游得舒心、买得称心、玩得开心。

会议同时锚定了催人奋进的新目标:立足优势特色,坚持守正创新,锚定建设全国领先、世界知名的农文旅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先行地,打造广东特色鲜明、岭南韵味彰显、文旅产业强劲的全国农文旅融合发展样板的目标。

农文旅融合已成为推动“百千万工程”实施、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华南理工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院院长吴志才建言,下一步应着力推动产业、区域、媒介、治理“四个突破”,构建以乡村资源为根本、农业发展为基础、特色文化为灵魂、旅游市场为导向的融合发展新格局。

推动产业突破,激活“内外循环”新动力。吴志才认为,农文旅融合要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通过“内生驱动”与“外延赋能”双循环模式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与价值提升。

一方面要做深“农文旅+”价值链,以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抓手推动优势农业集群化、品牌化、科技化发展;另一方面要做大“农文旅+”生态圈,促进交旅融合、户外运动、科技演艺、节庆赛事等业态与农文旅跨界互动。

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罗勇在解读《江门开平—台山整县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规划》时指出,规划做到了“农+文+旅,1+1+1>3的共赢”,“是深度融合,不是简单拼凑”。具体而言有五大亮点:资源的融合、产业的融合、空间的融合、交通的融合、设施的融合,为其他区域的农文旅融合发展规划树立了标杆。

在赤坎古镇的灯火与万绿湖的波光之间,在碉楼的沉稳坚守与艺术村的国际对话之中,广东农文旅融合正以多元形态打开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随着“五大行动”落地、“六心服务”深化,这片热土上,更多“诗与远方”的故事正在续写。


(作者:戴弯弯)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