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1000多位名家学者,超过1400场讲座,难以胜数的听者。
2025年,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迎来二十周岁生日。这个免费开放的“周末课堂”犹如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鸿儒往来谈笑,全民共享文化甘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着眼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多年来,深圳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牢牢站稳人民立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文化权益,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办的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二十年历久弥新,为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文化福祉。大讲堂坚持以“弘扬人文精神、发展公共文化、丰富市民生活、提升城市品位”为宗旨,把满足广大市民新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市民文化权益作为核心和关键,为经济科技发达的深圳带来了崭新的文化探索,注入了鲜明的人文底色。
以文养心,发展先进文化涵育城市精神
“它让每个异乡人都在文化土壤里扎下根须,让追逐梦想的旅程不再是无枝可栖的漂泊。”三年前,刘程杰满怀热血来深逐梦,在市民文化大讲堂,茫然的心灵一点点充盈,他感受到深圳蓬勃跃动的文化脉搏。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深圳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努力在“两个文明”建设上交出优异答卷。从深圳提出并实施“文化立市”战略,到深入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率先塑造展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现代城市文明,20周岁的市民文化大讲堂是深圳文化建设的参与者,亦是深圳文化发展的见证者。
2005年6月26日,但昭义带来主题为“钢琴艺术教育与钢琴音乐欣赏”的首场讲座,标志着市民文化大讲堂的正式诞生。这一年,大讲堂每月举办两场,持续举办至12月底,阎崇年、易中天、白先勇等大师先后莅临,市民群众纵享精神文化饕餮盛宴。此后二十年,大讲堂在一个又一个周末与市民群众如约相会。
廿载风华,一路生花。大讲堂的主讲嘉宾名单上从来不乏鼎鼎大名——莫言、汤一介、康震、郦波、周国平、姜昆、陈佩斯、严良堃、徐沛东、王蒙、毕淑敏、金一南、郑永年、樊纲……各领域名家泰斗汇聚于此,放眼天下、论道古今。讲座内容涉及时事热点、经济科技、文学艺术、军事历史、医疗健康、社会法治、励志教育等方方面面,既兼顾专业性、前瞻性,也专注大众化、通俗化。通过设定不同的主题月使内容系列化,增强了大讲堂的学理性与系统性。而丰富多变的主题内容背后,不变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先进文化的发展、城市精神的涵育。
有了大讲堂,高雅文化不再高居庙堂。注重科学、人文、艺术的城市精神,在讲者与听众的频密互动中悄然生长。对此,文学研究员、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杨宏海深有体会:“在从事深圳社科研究的过程中,有幸与市民文化大讲堂结缘,让我在历史考古中挖掘城市人文精神,从‘先进文化的全民共享’进而达致‘人文精神的深圳表达’。”
科学求真,人文向善,艺术尚美。市民文化大讲堂始终如一涵养城市科学精神、人文精神、艺术精神,激发市民群众创新、发展的激情和斗志,以强大的文化生命力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助力深圳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以文化人,优化公共文化服务普惠市民
“感谢市民文化大讲堂给我带来的知识,它像绵绵春雨般润物细无声,又像春风般温暖抚慰人的心灵,我很享受。同时我也感觉自己在无形中圆了大学梦。”退休职工柳琴觉得,大讲堂就是一个没有围墙的大学,有幸融入这个文化殿堂,自己每天都在进步、在成长。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直以来,大讲堂精益求精,努力满足市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的文化需求。不仅主题内容丰富,在形式上也力求多样,除了常规的主题分享、助讲提问、观众互动模式之外,还结合当期实际进行创新。于是,深圳人拥有了许多特别的文化记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姚公白现场弹奏古琴,书画家米南阳现场挥毫,叶江川、诸宸两位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同台演讲,87版电视剧《红楼梦》“贾宝玉”扮演者欧阳奋强与“王熙凤”扮演者邓婕一同带领观众追忆红楼经典……
雅俗共赏的大讲堂不仅搭起了专家学者与市民群众沟通、交流的桥梁,更探索出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新运作机制——既坚持政府主导,又引入社会力量,注重活动运作的科学性、文化产品的服务性,政府、专家、企业、市民合力推动。专门成立大讲堂组委会及办公室,建立有效工作机制,让活动得以有条不紊地常办常新。
二十年耕耘功不唐捐。市民文化大讲堂面向市民群众,珍视每个人的文化需求与学习权利,让许许多多的深圳人收获成长。追随大讲堂十多年的市民赵晓菁就是其中之一。她在这里找到共鸣、汲取力量,从聆听者成为了创作者,从参与者成长为分享者。她收获了深圳睦邻文学奖,走进深圳图书馆南书房与市民分享东方美学。正如赵晓菁所言:“大讲堂的魅力,不仅在于传播知识,更在于激发普通人的潜能,让每个市民都有成为文化创造者与传递者的可能。”
以文润城,持之以恒携手共建城市文明
如果你在周末的下午走进深圳图书馆中心馆五楼报告厅,一定会被大讲堂听众对知识的热爱所感动:满头银发的老者凝神细听不时颔首,轮椅代步的残障人士举起手机拍下屏幕上的精华,身着校服的学生认真写下笔记,朝气蓬勃的青年踊跃提问与讲者交流……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既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文化建设最广泛、最深厚的力量。
作为“市民文化、市民参与、市民享用”的文化殿堂,扎根市民、贴近群众让大讲堂拥有蓬勃的生命力。市民群众不仅积极参与讲座活动,还对大讲堂的发展献言献策,大讲堂组委会每周都会收到市民的电话或留言。粉丝们还组建了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听众俱乐部”,制定了完善的俱乐部理事会制度和相关工作制度,主动推荐优秀嘉宾,每年讲座举办期间开展问卷调查,广泛征集市民意见。
如今,大讲堂不再是深圳人的专属,影响力与日俱增。它声名远扬,每每有来自东莞、惠州的听众远道而来,只为与仰慕已久的名家大师面对面。它不再受限于空间,2020年大讲堂启动线上直播服务,全国各地的观众都可以足不出户即时聆听分享、感受思想光辉。它也没有时间局限,通过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传播体系,并在2025年创新上线市民文化云端大讲堂,实现了“一次讲座、多次传播”,每年辐射粤港澳大湾区观众超过5000万人次。周末来大讲堂现场或观看线上直播,平时浏览相关新闻报道,收看电视精编版、短视频切片,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日常。
廿载如一,初心不改。深圳打造城市文明典范的前行路上,市民文化大讲堂笃定相随,为深圳培育了一方文化沃土,为爱学习的人们打造了一个精神家园,展现了深圳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让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不懈探索。
以文润城,风华正茂。站在新起点上,市民文化大讲堂将继续为深圳加快推进高质量文化强市建设、在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积极展现担当作为作出新的贡献。
(主办方供图)
编辑 刘彦 审读 冯思颖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朱良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