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记者从南山区蛇口街道获悉,该海湾社区近期实施的“星火聚力·善治海湾——‘聚能团’营造计划”,以其清晰的逻辑、精准的路径和显著的成效,提供了一份颇具借鉴价值的“海湾答卷”。该项目不仅圆满结项,更在实践中淬炼出一套激活社区内生动力、实现多元主体良性互动的“聚能团”社区治理工作法。
破题:精准诊断,从“三难”困境到“三转”路径
面对社区社会组织普遍存在的“纳新难、转型难、动员难”问题,项目没有采取“撒胡椒面”式的普惠活动,而是基于深度调研,实施了战略性的“三转”方针。
导向之转, 从“娱乐导向”转向“治理导向”。引导队伍目光从内部文体活动,投向社区公共事务的“聚邻里、报平安、消隐患、护环境、善调解、暖慰问”六大服务场景,使居民参与有了更厚重的社会价值。
功能之转, 从“被动参与”转向“主动主理”。通过“赋能督导+服务选配”,为队伍提供从“想干事”到“能干事”、“干成事”的全链条支持,推动其成为社区服务的自主提供者。
身份之转, 从“兴趣成员”转向“治理骨干”。设计“启航-扬帆-远航-灯塔”的成长阶梯,并搭建“诉求征集+好事多议”平台,让居民在实践中实现从“被服务者”到“服务者”再到“社区当家人”的身份跃升。
锻造:系统赋能,为“星火”聚力构建四大支撑体系
“聚能团”的活力并非偶然,而是源于项目构建的一套系统性支撑体系:一是组织支撑体系,孵化“活力海湾先锋服务队”,形成“党委核心-能人智库-六组联动”的扁平化、高效化架构,确保行动有力。二是能力支撑体系, 打造“研讨+游学+督导+实践”的赋能组合拳,既开阔视野、更新理念,也锤炼实操技能,补齐能力短板。三是平台支撑体系: 线下搭建“周末圆桌会”、“专题议事会”,线上建立“平安微信群”等,为协商议事、服务落地提供稳定载体。四是激励支撑体系: 通过服务积分、风采展示、评优表彰、成长叙事等方式,构建物质与精神并重的激励机制,让奉献者有获得感、成就感。
启示:从“海湾样本”到可复制的“方法论”
项目成效显著,424人次的深度参与、一支治理服务型队伍的成熟、一套《服务指南》的成型、超过10名“星火书记”的涌现。但其更深远的价值在于,它验证了基层治理的几条核心逻辑:居民中蕴藏着巨大的治理能量, 关键是要设计出能有效承载和激发这种能量的制度与平台。赋能比管理更重要, 为居民提供必要的工具、方法和信心,他们就能创造出令人惊叹的社区成果。治理与服务深度融合是方向, 将治理目标转化为具象化、可参与的服务项目,是实现“善治”的有效通路。
海湾社区“聚能团”营造计划,其成功不仅在于解决了几个具体问题,更在于它系统性地探索并回答了“如何让居民成为社区治理的主角”这一核心命题。它所淬炼出的 “党建引领、需求导向、系统赋能、平台支撑、文化凝聚” 的“聚能团”工作法,为面临类似治理痛点的社区提供了一个经过实践检验的、清晰可行的行动框架。这把基层善治的“钥匙”,正待复制与推广,以期在更广阔的土地上,点燃更多参与之星火,成就更多和谐善治之海湾。
(受访者供图)
编辑 吴诗敏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李璐 三审 汤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