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 | 用技术慧眼看穿AI“李鬼”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彭琰
10-17 08:10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日前,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查处了当地首例滥用AI技术发布虚假广告案。某公司使用AI技术,冒用央视知名主持人形象剪辑短视频,伪造其声音口播内容,宣称其“深海多烯鱼油”具多种医疗效果。目前,该公司因违反相关规定,已接受行政处罚。

名人、明星“脸熟”,受公众喜爱和信任,请他们代言,是一种常见广告形式。过去,不法经营者伪造、冒用名人形象打广告,被有关部门依法处理,也是常有的事。AI时代,伪造形象、音视频技术更加逼真,技术门槛也进一步降低,因此,栽进去的消费者不少。

这家公司冒用央视名嘴,胆子很“肥”,却算不得“高明”。因为侵犯的不只是主持人个人权益,也损伤了媒体的公信力,成为被打击的典型,刚好而已。然而,这类新型违法行为显然不止一例,特别是一些广告伪装小众明星、专家,甚至无中生有,更难被察觉和检举,值得警惕。

人工智能合成技术(AIGC)发展,实现个性化内容制作和精准投放,对广告业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不过,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滥用AI技术冒用他人名义或形象开展营销宣传活动,显然违反法律和行业规范。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治理技术发展带来的滥用问题,升级监管的技术往往最有效。如今,用AI识别AI生成内容的技术已经比较成熟,有关部门要及时升级监管手段,用技术慧眼看穿AI“李鬼”,才能维护好市场秩序。

对于消费者来说,万变不离其宗的,还是保持理性的消费态度,不断提高科学素养。以保健食品举例,这一直是夸大、虚假广告现象比较严重的领域,法律有专门规定,但还不停有人上当。说到底,身体不舒服还是要及时就医、严遵医嘱,千万不要不要自己乱买、乱吃,这才能从根上杜绝如此骗局。

眼下,各大平台年度促销活动即将拉开大幕,消费者“剁手”的时候多注意,遇到“李鬼”要及时反馈、举报。AI虚假广告这件事,也请监管部门多多出手,高高亮剑,被冒用身份的名人也要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身权益,也是维护公众利益。

编辑 吴诗敏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李璐 三审 詹婉容

(作者: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彭琰)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