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重庆一名初中生喊自己的同学为“唐人”,老师知道后随即制止了这种行为,引来大量网友点赞。原来,这里的“唐人”是嘲讽他人有唐氏综合征,而学生们只是想形容一个人比较幼稚,跟风使用了这个“网络烂梗”。
这并非“网络烂梗”第一次引发担忧。在当下的青少年群体中,“你个老六”“栓q”“笑鼠了”“丸辣”“摆烂”“芭比q”等网络用语不时飙出,如暗语般构筑起一道无形的社交壁垒,其背后的心理动因与教育引导方式引发社会关注。本期晶报《阳光心理 快乐成长》专访了深圳高校心理专家以及一线教师,解析青少年“玩梗”背后的心理机制及提出引导建议。
青少年为何青睐网络梗?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看,青少年处于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论中的‘自我同一性确认’阶段。”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心理健康教育与发展中心专职心理咨询师周晓菲在接受采访时指出,网络烂梗实质上是青少年群体构建认同的“社交货币”,掌握这些流行语意味着获得共享语言符号,能帮助他们融入圈层、获得同伴接纳,满足群体归属需求。
宝安中学(集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高中部专职心理教师张斌同样援引埃里克森的理论进行剖析:“青少年时期处于‘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的关键阶段。他们迫切需要探索自我、寻求同伴认可与群体归属。在学生看来,使用网络梗是他们获取认同感的一种方式。”她指出,在此阶段,学生常见的困扰实则源于现实的同伴关系,如害怕被孤立、渴望受欢迎等。
此外,学业压力大、亲子冲突严重的青少年面临着诸多成长焦虑,而这类带有嘲讽或戏谑意味的“烂梗”恰好提供了情绪宣泄出口。“比如‘摆烂’‘躺平’帮助他们吐槽作业太多、压力太大,获得压力缓解。”周晓菲补充道,还有一些小众梗则满足了青少年彰显个性化、显示独特性的心理需求。
需警惕潜在负面影响
“尽管玩梗满足了青少年某些心理需求,但长期使用可能带来潜在负面影响。”周晓菲解释道,“这种表达方式虽然提供了情绪宣泄口,但实际上掩盖了真实的消极情绪。”在心理咨询中,只有准确察觉和命名情绪,才能分析情绪背后的不合理想法。而“烂梗”式的表达可能磨灭直接的情绪表达,使青少年难以准确描述自身感受。
此外,这类语言还可能影响社交态度。“有的同学认为嘲讽是幽默,但事实上这可能构成语言伤害。”周晓菲举例,诸如“老土”“下头”等评价暴露了自我中心的社交态度,使用者往往未能意识到这些语言对他人自尊的冲击,可能形成轻浮的社交模式,影响未来人际关系构建。
理解引导、疏堵结合,
更应侧重于“替代”
面对网络用语带来的挑战,尤其是其中可能夹杂的攻击性、低俗化倾向,家长和老师该如何应对?周晓菲认为,从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来看,堵肯定会更麻烦,越堵反弹需求越大,更多的还是要理解加引导,避免简单地禁止。
她建议,教师可以设置主题班会,首先承认理解这是同学们日常的聊天方式,让学生感觉被尊重,再引导讨论哪些梗会让人不舒服,设身处地地思考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家长则可以在吃饭时与孩子聊聊,走进他们的语言世界。“比如当孩子说‘摆烂’时,家长可以问‘你说的摆烂具体是什么意思?是不是觉得作业有点多、太累了?’”这种倾听和理解能让孩子感到被看见,从而更愿意倾吐真实想法。
她还提出要区分不同场景:“课堂上尽量使用规范语言,朋友私下可以用轻松的梗娱乐消遣,但要注意避免不必要的攻击或不尊重。”
张斌则从一线教学实践经验方面向记者介绍了宝安中学(集团)“生命教育”班会课体系,其中涵盖了网络安全、预防校园暴力(包括语言伤害)等主题。她认为,核心策略在于“疏堵结合”,且更侧重于“疏导”与“替代”。
“这好比一片土地,若想清除杂草,最有效的方法不是反复拔草,而是种上茁壮的庄稼。”她分享了一个富有哲理的故事来阐释,“当学生的心理需求在积极、健康的活动中得到满足,那些不良的杂草自然失去生长的空间。”
构建多元化的支持系统,
发展更丰富的表达形式
面对青少年复杂的情感需求,单一的活动难以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构建多元化的支持系统,成为深圳多所学校的共同选择。
在宝安中学(集团)高中部,多种特色社团活动正扮演着“心灵庄稼”的角色。校猫社是该校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学生们自发收养、照料校园流浪猫,募集资金、搭建猫舍、安排打疫苗等。张斌认为,这种对弱小生命的关爱与付出,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对生命的尊重,使其更能理解侮辱性语言可能带来的伤害。
该校的戏剧社与心理社则为学生提供了释放情感、展现才华的舞台。无论是经典剧目《红楼梦》的排演,还是心理社同学自编自导的心理剧,都深受学生欢迎。“学生们很愿意通过表演表达自己的想法。”张斌补充道,这些多元的文化活动让学生在学业之外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满足其被认可、被接纳的心理需求,从而减少通过使用特定网络用语来标新立异或寻求归属的依赖。
如何帮助青少年发展更丰富的表达方式?周晓菲同样向记者分享了深圳市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创新实践——学生心理情景剧。她介绍,深圳市从2023年开始组织全市高校开展学生心理情景剧大赛,效果显著,第二年延伸至初高中,去年收到一百多个剧目,参与度非常高。
周晓菲解释,通过心理剧等活动形式,学生能够领悟到日常语言的影响,进而学会区分场合讲话,并且觉察到自己情绪,“人一旦有了自我觉察,就是改变的开始。”她还鼓励学生用更丰富的表达替代简单的梗,比如“考试失利后整个人都不好了”可以表达为“像被一块湿棉花裹住,连呼吸都觉得沉”。
网络烂梗不过是青少年情感世界的表层现象,其背后是渴望被看见、被理解、被接纳的深层需求。当家庭、学校和社会能够共同构建一个充满理解与支持的成长环境,当青少年能够在丰富的活动中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那些粗糙的网络用语自然会失去其吸引力。每一代青少年都有属于自己的语言密码,重要的是,我们能否透过这些密码,读懂他们真实的情感世界,陪伴他们度过这个充满探索与困惑的成长阶段。
晶报记者 郑芳/文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