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1 日,保利美高梅博物馆年度大展 “丝路” 正式启幕。这场以欧亚大陆丝绸之路为叙事核心的展览,用逾 200 件跨越千年的历史遗珍、四大主题单元的系统呈现,以及科技与艺术的深度融合,将古丝路 “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 的精神内核,转化为可感、可触、可共鸣的文化体验。
从 “凿空” 到 “共生”:四大单元串联千年丝路史诗
步入展厅,“丝路” 展以时间与文明交融为脉络,构建起一条从历史到当代的文化通道。第一单元 “瀚海西风” 率先将观众带回丝路开辟的起点 —— 来自甘肃省博物馆的铜车马仪仗俑队(8 组 24 件)静静陈列,这组出土于甘肃武威雷台汉墓的文物,复刻了汉代高级官员出行的威仪,其中隐含 “马踏飞燕” 铜奔马的仪仗核心,不仅是汉代铜冶工艺的巅峰体现,更见证了汉朝经营西域、守护丝路贸易的历史图景。
顺着展览动线,第二单元 “星汉灿烂” 将焦点转向丝路物质文明的交融成果。玻璃、陶瓷、丝织、金工等跨越东西的工艺在此相遇:故宫博物院藏的雍正款蓝色玻璃八棱瓶,以透明宝蓝的釉色与 “雍正年制” 楷书款,折射出清代玻璃工艺的高超水准与素雅审美;美高梅馆藏的霁蓝釉天球瓶,作为雍正朝罕见的大器,其器型源自西亚文化,却以中国传统霁蓝釉焕发生机,成为 “东学西渐” 与 “西学东渐” 的绝佳例证。
第三单元 “和光同尘” 则深入丝路的精神内核。日本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的犍陀罗风格弥勒菩萨坐像,赤裸上身、肩披天衣的造型,展现了佛教艺术从中亚向东方传播的轨迹;敦煌艺术传承者常沙娜临摹的敦煌第 112 窟观世音菩萨手稿,以细腻笔触延续了 80 余年敦煌艺术守护事业。
收官的 “大道锦程” 单元,让千年丝路遗产与当代对话。艺术家徐冰的《在美国养蚕系列一:蚕书》,以蚕卵 “印刷” 的神秘符号与孵化中的幼虫,隐喻文化的生长与传承;法国华裔艺术家赵无极的《无题(黄金城市)》与《13.02.62》,则用西方抽象绘画语言诠释东方空灵意境,成为丝路精神在当代艺术中的回响。
科技赋能 + 国际联动:让丝路 “活” 在当下
这场展览的突破,不仅在于展品的稀缺性,更在于其让文物 “活起来” 的创新方式。在保利美高梅博物馆,国家一级文物展陈标准与尖端科技形成奇妙共振:OLED 透明互动展柜让观众能近距离观察青花轮花纹绶带耳葫芦瓶的中东风格纹饰,定向音响系统则同步讲述其 “抱月瓶” 造型与阿拉伯铜器的渊源;四折 LED 屏 CAVE 裸眼 3D 技术重现敦煌莫高窟第 3 窟千手观音的细节,让观众仿佛置身石窟之中;而多媒体作品《千年丝路行・长阅卷千邦》,以唐代织锦为底,让骆驼商队穿梭于丝路地标城市,构建起跨越时空的历史画卷。
“我们的空间设计本身就是对丝路精神的诠释。” 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展厅廊柱融合景泰蓝掐丝珐琅工艺与中式斗拱智慧,地面九宫格石材拼花嵌入阿富汗白冰玉、法国红丝绸大理石等丝路沿线的珍稀石材,“每一块石材、每一处灯光,都是为了让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文明的交融。”
从展览到音乐会:澳门续写丝路文化新章
10 月 6 日中秋之夜,展览的延伸活动《消失的藏经洞》音乐会在澳门美高梅 “百宝箱” 上演,为这场丝路文化盛宴再添华彩。国际作曲家谭盾亲自指挥敦煌古乐团,用他复原的凤首箜篌、五弦琵琶、反弹葫芦琵琶等古乐器,奏响《长沙女引》《如意娘》等唐代古曲,AI 技术与多媒体视觉则将敦煌莫高窟的壁画 “活化”,让观众在旋律中聆听 “藏经洞的灵魂回响”。
“澳门是丝路文化传承的重要节点。” 谭盾在演出后分享,他复原的反弹葫芦琵琶,原型源自敦煌莫高窟第 112 窟壁画,最终在云南寻得原料,“这本身就是一次当代丝路之旅 —— 从敦煌壁画到云南葫芦,从古代乐谱到今日演出,文化的传承需要这样的‘行走’与‘创新’。”
美高梅中国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何超琼则认为,这场展览与音乐会的联动,正是澳门 “文旅融合” 的生动实践:“我们希望通过‘丝路’展,让澳门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世界文明读懂中国的纽带。”
(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编辑 丁薇 二审 玄伟东 三审 朱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