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崖口村的JANLU简庐电厂工坊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打卡。
国庆长假里,位于中山市南朗街道崖口村的JANLU简庐电厂工坊,游客络绎不绝。这家不久前才开始试营业的咖啡馆,在这个假期里成了深中大桥桥头的一处乡村新空间,获得了中山、广州、深圳等大湾区城市游客的青睐。
这座始建于1957年、由澳门乡亲捐赠设备的崖口旧电厂,经改造升级为JANLU简庐电厂工坊,成为中山“百千万工程”盘活乡村闲置资源的生动样本。不仅为崖口村注入文旅新动能,更为湾区市民打造跨城社交与文化碰撞的乡村新空间。
窗外,秋风泛起,稻浪翻涌。窗内,新鲜出炉的柴窑面包甜香扑鼻,现磨咖啡浓郁的香味弥漫在工坊的空间里。
旧电厂变成乡村新地标
崖口电厂始建于1957年,是新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史的缩影。在那个年代,电厂不仅给崖口村提供照明,还为农田灌溉提供电力,随着时代发展,电厂停用,逐渐荒废。
在“百千万工程”推动乡村资源提质增效的政策导向下,崖口村以“带方案招标”创新模式,破解了旧电厂长期闲置的难题。这座曾为全村提供灌溉与照明电力的工业旧址,保留着上世纪80年代重建的建筑框架与发电机组“活文物”,如今在第三方资本注入下,摇身变为融合工业风与乡村肌理的复合型空间。
“没有‘百千万工程’的政策推动,很难快速激活这类集体闲置资产。”崖口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谭锦鹍表示,项目不仅实现了“工业遗存不拆、乡村记忆不丢”,更通过文化赋能与业态创新,为村集体带来可持续收益——后续配套的“简庐-1957电厂民宿”建成后,将进一步带动村民就业与周边农文旅消费,形成“旧资源-新业态-乡村振兴”的良性循环。
打造大湾区“跨城社交场”
走进工坊,“social space”的标识取代了常规的“咖啡供应”招牌,直白传递着项目的核心逻辑:跳出崖口咖啡店扎堆的同质化竞争,以“空间场景”吸引大湾区客群,而非依赖餐饮产品。
记者了解到,JANLU简庐电厂工坊规划始终锚定“大湾区视野”,拒绝在设计中刻意植入中山元素,而是保留电厂工业肌理与稻田景观的独特组合,主理人杨宇澄介绍,工坊的定位不止是在中山,而是在整个大湾区。
“这里可以是小型音乐会的场地,也可以是服装设计师的发布场地;可以是新产品的推广地,也可以是研学场所,还能是很多本土画家、艺术家的展示平台。我希望它以后有更多可能性,更有多样性。”杨宇澄直言,“我希望这里是一个乡村会客厅,是一个社交空间,是年轻人喜欢来的地方。”
在咖啡里融入“在地文化”
即便聚焦大湾区,项目仍以“在地文化”为内核,杨宇澄将中山风土与电厂历史融入产品,让游客在体验中读懂崖口故事:“任何行业都必须有文化植入。要是没有文化植入,没有在地性,没有融入当地的风物、风土与人文,产品本身就是空洞的。”
JANLU简庐电厂工坊的招牌 “电厂咖啡”以特殊调配还原旧电厂的“柴油味”,用味觉唤醒工业记忆,成为游客打卡分享的记忆点产品;此外,“发电机主题咖啡”则是呼应首台英国品牌发电机由澳门运来的历史,加入英国接骨木调味,串联起跨地域的历史脉络。而后续还会推出本土融合款咖啡,例如用崖口大米乳作基底,搭配小榄菊花糖。
“没有文化的空间留不住人。”杨宇澄认为,唯有将中山本土故事转化为可感知的体验,才能让客群从“打卡一次”变为“反复到访”,让工坊成为大湾区人记住崖口、了解中山的窗口。
未来,随着跨城活动的常态化开展,这座乡村工坊将进一步成为大湾区文化交流的“乡村枢纽”,让中山乡村在大湾区发展中找到独特坐标。
编辑 秦天 审读 吴剑林二审 李璐 三审 詹婉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