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喜欢在这里看书了,大大的落地窗把诗和远方框进了我的眼里。”市民郑女士告诉记者。国庆长假第一天,“湾区之眼”以12.6万人次的客流量,印证了文化空间的强大吸引力。
“逛书店”是深圳人的文化日常,也是这座“爱阅之城”独特的人文风景。市民在公园书吧中畅谈山海连城的自然意象,在由层层书墙围合的讲座空间中聆听科技与创新的前沿思辨,或在开阔的深圳书城中观展、偶遇一场星空下的露天音乐会……在这里,“处处可读、时时可读、人人可读”是一种可触可感的现实体验。书,不再是空间的唯一主角;书店也已超越传统认知中静态的“阅读场所”,成为融合阅读、讲座、看展、交流、创新与休闲的“城市会客厅”。这一演变映照了深圳从经济特区向文化强市的转型,更揭示了城市公共空间如何以文化为内核,重塑市民精神生活。
“文化综合体”, 城市阅读空间的迭代升级
9月26日,前海滨海绿轴上,新的城市文化会客厅——“湾区之眼”正式启幕。作为“新一代文化综合体”,这一全球最大实体书店的启用带给深圳市民的,不只是一处阅读场馆的更新,更是一场文化体验的升维。
在8400平方米的阅读空间里,“自然开放、文旅融合、业态创新、商业活化、科技赋能”不仅是理念,更是空间设计的逻辑。超过10万种、30万册图书静候读者,主题展览、名家对话、艺术市集、主题沙龙嵌入日常,构建出一种复合型的“书式生活”。可攀登的“书山”、各有特色的空间“玉带”,屋顶公园和开放式通廊,将活动从室内延伸至户外,“湾区之眼”重塑了书店的物理形态,更重构了人与知识的互动关系,空间不再是静态容器,而是激发创造性互动的催化剂。
从首座深圳书城(罗湖书城)开业到湾区之眼落成,书城正从服务于单一中心的“锦上添花”,转向覆盖全域、普惠市民的“均衡发展”新阶段。
1996年,罗湖书城在商潮涌动的市中心出现时,带给深圳人一个巨大的惊喜;2004年,南山书城开业,在国内首次采用“书与非书(其他文化产品)融合”的经营模式;2006年,中心书城亮相,标志着大书城建设再度升级;2015年宝安书城开业,“书城+影城”“书城+创意城”“书城+培训城”等模式得以进一步升华;2018年龙岗书城开业,全方位多维度打造全国第一个智能书城;2019年龙华书城开业,构建起美学化的场景式阅读环境;2025年,全球最大实体书店湾区之眼开业,成为“新一代文化综合体”……书城的每一次迭代都在以全新业态重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书城也已从单一图书卖场发展为多维度的城市公共生活枢纽。
在深圳,城市延伸到哪里,文化的脉搏就跳动到哪里。这些屹立于城市核心区的文化地标,超越了“图书卖场”的范畴,成为城市的“文化会客厅”和市民的“精神家园”,承载着深圳的文化使命与创新梦想,它们像城市的万花筒,让人们看见城市绚丽多姿的文化风景。
“文化便利店”,市民身边的精神栖息地
一座令人流连忘返的“客厅”,必定有真诚热情的“主人”。在深圳,只要想读书,总会找到合适的阅读空间。
“我准备在这里吃一顿简餐,为下午的工作做准备。这里既没有咖啡馆的喧嚣,又能就近免费阅读,已经成为我的‘据点’了。”在深圳湾公园的白鹭坡书吧,张小姐道出了许多市民的心声。
走在城市街头,政务类、社区类、校园类及文旅类等不同主题的特色书吧服务着不同的群体。深圳湾公园的迁鸟书吧,窗外波光粼粼的海面与红树林相映成趣,读者翻开一本散文集,便能沉浸于字里行间与自然景致的交错中;莲花山公园的紫陌书吧,书架上陈列着大量城市发展类书籍,供读者沉浸式感受深圳脉动;荔枝公园的荔湖书苑,“一轴三区”的布局突破传统书店定位,融合图书阅览零售、美学生活体验、城市文化客厅、特色融合餐饮等多元功能分区,将花香与书香结合……这些分布在各公园中的超80座书吧,已成为居民身边的“文化便利店”,在繁华都市中邂逅家门口的“诗与远方”。
“深圳有着高速的生活节奏,我们在公园里开书吧,就是想为忙碌的人们提供一个坐得住、读得下、看得远的场所,阅读城市的同时更好地阅读自我。”深圳出版集团旗下文管公司书吧项目负责人张华表示。
商潮不掩读书声。每个夜晚,当许多大楼慢慢灭灯了,深圳许多阅读场所还是灯火通明。在位于深圳中心书城的24小时书吧,只听见沙沙的翻书声。地处城市的心脏位置,小小书吧让市民能够全天候与书相约。有读者留言,“在这里,当所有读者专注看书时,就是这座城市最美的一刻,人也在此刻找到了归宿感。”
以书城书吧为代表的书店不仅有浓厚的文化氛围,还别有一种令人舒适惬意的亲切感和归属感: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文化会客厅”,从物理空间到精神共同体
城市的气质,远看是风景,近看是生活,而“文化会客厅”里的时光恰恰是寻常生活。
“我从香港来,听说‘湾区之眼’开业后有不少珍贵的展览,特意一大早来看。”读者黄小姐的选择,折射出深圳书店日益增强的跨区域文化吸引力。走进“壁上丹青 盛世风华——壁画里的大唐”展览,近80幅壁画珍品以高清图像形式再现唐代风华,配合展览推出的讲座与教育课程,将静态的观展转化为立体的文化体验。在展区内端详的市民王先生感叹,这个展览可不是那种在“朋友圈”打卡的红极一时的展览,而是真的在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
爱逛书城、书店已然成为深圳的时尚生活方式甚至是“新民俗”。各种各样的读书会是深圳人的社交方式,泡书吧成为高品质生活的象征,也让外地游客收获意外惊喜。在书城、书店举办的各类活动不仅提升市民文化素养,更构建了可持续的社交网络。
位于深业上城的联合书店·本来艺文馆是一家源自香港的书店,在深港文化交流中起到桥梁作用。9月19日,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演讲厅内,演员、作家陈冲带来了名为“谈《猫鱼》中的记忆与幻想建构”的讲座,21位深圳读者在联合书店·本来艺文馆的带领下来到现场,近距离聆听陈冲的新书分享。这并不是该书店第一次组织深港读者互动。2024年,该书店举办含市集、展览、文化分享会、非遗工作坊等活动近百场,深度参与深圳读书月“深港共读双城”系列活动,全年活动参与人数超20000人次,吸引不少港澳读者慕名而来。
“我们以‘艺术·人文·优质生活’为定位,希望为青年人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书店主理人张璇表示。从关注老年生活的“四季雅集”,到关爱青少年成长的英文阅读推广计划,再到常年举办的深港澳故事系列活动——这些持续性的文化实践,让阅读成为社会公共空间中的交往行为。
有生命力的文化空间或者文化沙龙,都有真正珍爱呵护文化的守护者。
由于喜爱充满生机和多元文化的阅读氛围,复旦大学人文学者梁永安多次选择在深圳“全国新书首发中心”发布自己的新书,和读者面对面分享交流。“包括阅读在内的文化活动,如果缺乏持续性,就很难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深圳坚持得久,其自身的节奏,更让读书成为社会公共空间的一种交往行为,使年轻人对阅读和交流越来越踊跃。”梁永安说。
书城、书店的本质是人与人的相遇,而非书与书的陈列。越来越多高品质书店在深圳落成与生长,这不仅关乎知识传播,更是在高密度、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注入宝贵的“归属感”。真正的“城市会客厅”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精神共同体。它通过阅读推广、空间设计和公共活动,将个体求知欲转化为城市文化认同,通过持续的社群连接,重塑着人与城市的关系,让文化真正成为可感、可触、可参与的日常生活。在技术加速迭代的今天,深圳的书城、书店建设和发展传递着这样一个朴素的认知:城市的核心竞争力终将回归到对人的关怀、对知识的尊重以及对交流的珍视。
(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 刘彦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陈晨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国庆的红漫过鹏城街巷,中秋的月挂在深圳湾的夜空,这个双节,不必复杂,只需一次简单的 “比心”,就能把对祖国的赤诚、对家人的思念,装进深圳的每一处风景里。无论你在深圳何处,用手势“比心”,让国庆、中秋元素入镜,拍一张照片、剪段创意短视频,或是写下拍照打卡图文攻略,带话题分享出来,让你对祖国的爱、对家人的情,被更多人看见! 【本期话题】#双节在深比心祖国# 【活动时间】即日起至10月8日 【活动奖励】优质内容可获得“深圳盒子”、读特客户端开屏展示机会
#双节在深比心祖国#10月1日早上,众多市民来到梅沙尖迎接日出,当朝阳冉冉升起的时候,人们用力挥舞的五星红旗与之交相辉映。这一刻,真挚的爱国热情具像化了
国庆假期喜喜洋洋🇨🇳💐
家乡小吃DIY-粿汁皮+蒜头油 蒸排骨 炒萝卜干 小香芹 辣椒油
来成都,这里是我必打卡的地方[得意]环保超市就今天开一天,然后从一号到八号放假,赶紧来买点东西。那么多超市,独爱这个全球唯一一家邮购的环保超市,平常来不了实体店,就在网上购买,它和顺丰合作,方便快捷,早上刚刚开门居然这么多人[强]
- 友情链接: 深圳新闻网
- 粤ICP备10228864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917号
- Copyright @1997-2023 深圳特区报社